整形外科医生的英文科医生翻译科医生英语怎-德兴人论坛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briton)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指导: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以后蒙先生多次惠赐大作,拜读之下,更知先生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

美千首诗\"乃一代大师的坦然心声,实属当之无愧,

少年才俊,崭露头角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

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妇孺皆知的意思是什么 美的天性。表叔熊适逸是翻译家,他将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剧目《王宝钏》

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

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他在当地的省

立南昌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

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

于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

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

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

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音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

《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

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

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

到:\"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清明节时间 ,民治、民享)

\"陈纳德将军听懂了。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

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

语口译中崭露头角。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

国文学你侬我侬1v1 。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

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

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历经坎坷,忍辱负重

许渊冲性格豪放,心直口快而胸无城府。俗话说树大招风,言多必失,他因此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磨难。早在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的蓬勃朝气

就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

关。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更是厉害,他由于在陈纳德麾下当过翻译,差点被打

成国民党特务。他据理力争,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幸

好组织上在审查了一年之后,得出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按人民内部矛

盾处理的结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1956年,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短暂日子里,许渊冲早年翻译的德莱

顿的《一切为了爱情》得以出版。接着他又与鲍文蔚合作,把秦兆阳的《农村

散记》译成法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可惜好景不长,鲍文蔚在反右运动中被

打成右派,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

张学习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也许是个\"老运动

员\"的缘故吧,才华横溢的许渊冲直到38岁,才遇到了理解他的照君姑娘,两

人于1959年一见钟情,缔结良缘,从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至今已共度了将

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可想而知,许渊冲在十年*中必定是在劫难逃。他经受了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

辱,还被补戴上\"漏网右派\"的帽子。所受的批判可谓荒诞之极:给美国空军当

过翻译,造反派硬说他是帮美帝扔原子弹屠杀日本人民;见过罗马教皇,他就

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最危险的特务。他不同意当时把毛泽东诗词译成分

行散文的做法,烈日下被批斗的时候,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毛泽东诗词。不

料造反派竟因此污蔑他歪曲毛泽东思想,狠狠地抽了他一百鞭子,疼得他无法

坐下,照君夫人只得把救生圈吹足了气给他当座垫。

1971年,他被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完成了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但直到

\"*\"后的1978年,他独自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才

得以出版。

诗译英法舍我其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

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一些薄薄的小

册子,几乎无人注意。当年梁宗岱把陶潜的诗词译成法文,诗人瓦雷里深表赞

赏,并亲自为法译本作序。我想如果有人能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

外文,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我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感叹一番而已。不料时

势造英雄,果然出了一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大才:许渊冲先

生。

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

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非大

家焉敢问津?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

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

许渊冲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他在解放后的30

年里只出了4本书。十年*结束时,他以几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

金秋季节。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

耕不辍。他对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早有心理准备,而且有了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实

践,因此翻译起古典诗词来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许渊冲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1987),《中国古诗词三百

首》(1999)。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1992)、《诗经》(1993)、《宋

词三百首》(1993)、《楚辞》(1994)、《中国古诗词六百首》(1994)、

《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1995)、《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1997)、

《唐诗三百首》(2诗人袁枚的枚念什么 000)和《新编千家诗》(2000)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

的大学选作教材。钱钟书先生在看到他的《李白诗选》(1987)的英译本后曾

说:\"太白能通夷语……惜其尚未及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君苟并世,必莫

逆于心耳。\"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

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

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1994),在英美加澳等国同时发行,这是该社第一

次出版中国人的译作,因为\"此书的译文是绝妙的\"。

尽管许渊冲在翻译古典诗词方面,也往往会像当年的严复那样,为一词一句而

绞尽脑汁,为此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灵感突发,他会在半夜里起来开

灯,记下睡梦里想到的诗句。他有许多文章谈到译诗的体会和甘苦,例如陶潜

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的是诗人

在喧闹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有译者按字面

译成\"心在远方,地上就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而许渊冲认为如果没有车马喧

闹的声音,是否\"心远\"就无所谓了。之所以强调\"心远\",意思就是只要心高意

远,即使是车马喧闹的地方也会变得和偏僻的地方一样宁静。因此他把这一句

译成\"Secludedheartcreatessecludedplace\",强调心静地自静,显然更贴

近原诗的神韵。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

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

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

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韩沪麟在论及许渊冲时说得不错:\"

他能用英、法文把唐诗宋词翻译出版,就是硬功夫。\"

1999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师范大

学等高校人文学院的10位教授,联合提名许渊冲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诺

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位评委、法国女诗人给他回了信,称他的翻译是\"伟大的

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许渊冲回信说,诺奖一年一个,唐诗宋词流传千年。第

二年诺奖评委会还成立了一个5人小组,专门研究有关他的申报材料,并希望

这些单位继续推荐,因为申报材料始终有效。

理论创新自成一派

大凡有心的翻译家,往往在翻译的同时潜心研究,总结经验,如罗新璋先生总

结的三非(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

谓)等。关于翻译,前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论述。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鲁迅有关于中国

文学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钱钟书有\"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标准

是\"化\");朱光潜有诗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郭

沫若有\"再创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傅雷有\"神似说\"(\"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叶君健有\"竞争说\"(\"要

把尽量多的世界文学名著变成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这里要展开竞赛\")等。

许渊冲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

准。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

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

\",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译的艺术》

(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

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

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

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

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

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

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

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

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

快。

为了追求\"三美\",许渊冲在译诗的时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约翰克利斯

托夫》里的一首诗《星中古石》,原诗的字数分别是7654321,隔行押韵。他

保持了原诗的形状和音韵,而且传达了它的意美:

法国人没有力量

禁止言论自由

不能把太阳

埋进地球

打个洞

没有

在多次关于文学和翻译的会议上,许渊冲都谈到《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他用法文译成:

Amondpart,

Lesauleenpleurs;

Auretourtard,

Laneigeenfleurs.

Lents,lentsm临安春雨初霁古诗拼音 espas,

Lourd,lourdmonCoeur;

J\'aifaim;j\'aisoif,

Quelledouleur!

译诗词句对仗整齐,音韵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用杨柳哭泣和雪花

纷飞传达了人物的悲痛之情,称得上是体现\"三美论\"的典范之作。

许渊冲除了译作之外,还出版了《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

(1992,1997)等英文著作。他的译作是他的翻译理论的实践,所以钱钟书先

生在收到他的《唐诗一百五十首》(1984)和《翻译的艺术》之后,在回信中

予以高度的评价:\"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足徵非知者不能行,非行

者不能知,空谈理论与盲目实践,皆当废然自失矣。\"

译坛大师奋斗不息

在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外文的同时,许渊冲也把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名著翻译成

中文。他以古稀之年参与翻译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1990),独

自翻译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992),司汤达的《红与黑》(1993),

到78岁时还出版了罗曼罗兰篇幅浩繁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托夫》

(1999)。我曾问起他为什么要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动,他说是湖南文艺出版社

说他译得好,他是士为知己者用,令我对他的率真颇为惊讶。

其实毫不奇怪,许渊冲从事翻译,就是为了实践他的翻译理论,也就是力争超

越前人的翻译,甚至在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中超越原作。傅雷的译文已被公认

为经典,不过他本人在家书中也坦言自己的局限性,认为自己的译文有许多地

方可以修改。我学识浅薄,不敢妄评,况且对他翻译的巴尔扎克小说也钦佩之

至。不过我在细读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的时候,对他的译文也不

敢恭维,因为时代变了,语言变了,到了重译的时候了。这个例子只是说明,

即使是经典译作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所以许渊冲要和傅雷展开竞

赛:\"傅译已经可以和原作媲美而不逊色,如果再创造的\'美\'能够胜过傅译,那

不是级的乐趣吗?\"在这场竞赛中,许渊冲首先是\"自得其乐\",然后是希望与人

同乐:\"如果\'自得其乐\'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那不是级的\'善\',的好事

吗?\"

本着与人同乐的愿望,许渊冲重译古典名著,力求使译文达到神似和\"三美\"的

境界,然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他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既属首创,难暗示的近义词 免众说纷

纭。他翻译的《红与黑》,在90年代中期的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中,几乎成为

众矢之的。只有翻译家罗新璋支持他的观点,指出\"现在是\'俗文化的狂欢节

\'\",认为\"治史,才学识;治译,也要靠才学识。没有创造力的译文,总没有生

命力。生命就是创造。创造,才是生命。\"两位追求美的翻译家惺惺相惜,许渊

冲视之为\"一士之谔谔\",胜过\"千夫之诺诺\"多矣。正因为如此,当他翻译的

《红与黑》出版之后,湖南文艺出版社经过研究,认为只有他的译文胜过傅

雷,所以约他翻译《约翰克利斯托夫》,75岁的许渊冲如逢知音,愿意尽心

竭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除了理论之外,中文和外文的深厚修养,极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也是许

渊冲译文出众的原因。克利斯托夫一生备受压制和排挤,以至于无法从事音乐

创作。许渊冲在翻译时感同身受,常常热泪盈眶,这种心灵相通的感觉,使他

的译作中常常出现神来之笔。正是由于对翻译事业的执著,在《红与黑》讨论

以来的10年里,他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的路,又有20余种专著和译著问世,

创造了我国译坛前所未有的奇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罗曼罗兰的《哥拉布勒尼翁》中的主人公是个天性乐观的高卢人,他经历

了种种不幸遭遇,却以乐天主义的态度享受人生。许渊冲最初翻译这部法国小

说也许并非偶然,他正是以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才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

坎坷,始终精神奋发,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都是许渊冲的同窗。杨振

宁学的是物理,但是喜爱中国古诗,而且英语极佳,因此与许渊冲成为好友。

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

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许渊冲也是这样看的,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

此?老一辈学者正是有了这种雄心壮志,才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许渊冲虽

然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开会必然演说,而且声如洪钟,正如杨

振宁引用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韩沪麟并不完全苟同许渊冲的理论,但对他的\"赤诚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依

然\"表示深深的敬意\",这也许是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对许渊冲的理论和

译作可以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但是他以耄耋之年呕心沥血,著作等身,为翻

译事业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引为楷模。衷心祝愿许渊冲先生健康长

寿,成为中国译坛的一棵不老青松。

更多推荐

狠狠地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