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erature是什么意思perature在线翻译读音-施工企业会计实务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水贼)never lie, cheat or steal. always smile a fair deal.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丰碑》教案范文7篇
《丰碑》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
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
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
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
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__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
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
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__中心思想,完成课
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
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
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
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
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
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
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范仲淹的代表作 你认为这支队伍
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
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国第三届小语重庆赛区选拔赛)
《丰碑》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__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__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
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
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
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
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
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
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__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__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
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
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
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
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
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兰亭序全文 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
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
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
“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
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
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
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云娇雨怯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
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
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
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
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
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
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
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
出军需处长舍粗心的拼音 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
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
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
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
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
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
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
《丰碑》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听听?
3.读了这__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
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
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
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
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
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
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
座丰碑
《丰碑》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
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__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
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
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
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教案 篇5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凶猛的反义词 二日
3、 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
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
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
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
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
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
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
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
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
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
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
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
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
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
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国共产党有几处,你是怎样
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
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
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
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
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
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
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朱自清春教案 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
毫不利已
↑
专人利人
《丰碑》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__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
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
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
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
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
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
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
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
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__侧面描写等表
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
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
会__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
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
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
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
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
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
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欢乐的反义词是什么 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
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
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
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
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
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
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 。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
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
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
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
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
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
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
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
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
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
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
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
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
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
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
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
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
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
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
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
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
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
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
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温庭筠《菩萨蛮》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
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
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
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__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
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
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
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
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
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
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
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
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
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
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
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
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
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
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
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
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
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
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
本课的难点,使__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
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
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__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
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
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
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
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
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
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
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
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
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
迹,学习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
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
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听说训练,导入新课
1、听说训练,复习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习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习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
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习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
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习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
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习给“丰碑”刻字。
(五)学习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
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习: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
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
伍。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 以雪
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
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
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
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
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
意 。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
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直观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教学水到渠成。
游轮的英文译语怎么说-渭南一对一辅导
更多推荐
丰碑是什么意思线翻译语短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