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90分钟数学试卷)

118/29/2020

蒙氏幼儿数学教育的魅力

广汉一幼 田秀荣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也就是说数学是一种与思维不可分割的产

物,它的核心也是以思维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幼儿数学教育,是帮助幼儿建立与

发展初步的数概念,理解初步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

展的一项工作。有人认为数学抽象,比语言难学,其实语言也是一种抽象的符号,

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相对数学来说,成人为幼儿创造了更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

境。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指出:“大多数人对数学都有一种心

里障碍,认为数学抽象难学” 。其实“幼儿觉得数困难,并不是因为数学的抽

象而是成人提供的错误方法所致” 。“如果把它深深扎根于吸收的心里之中,那

么都将迎刃而解了。”我在蒙氏数学教学中,看到了它的魅力。

一.幼儿数学逻辑与幼儿“秩序感敏感期”

1—3岁间的幼儿对实物之间的排列顺序、分类、配对表现出特殊的兴趣。

而数学、几何图形及测量敏感期则出现在4岁左右,幼儿在这个时期对数学、几

何图形、测量表现出强烈的愿望。蒙氏幼儿数学教育恰恰在这个年龄段提供了数

前教育内容的活动:序列、分类、对应、数概念基本练习,四盒插座圆柱体、粉

红塔、棕色梯、几何图形嵌板、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数字阶梯等。3—4

岁幼儿通过学习操作这些活动,使他们建立序列、对应概念,形成数字与数量的

对应关系,学习认识“0” ,掌握0—9的数字抽象符号,通过触觉、视觉学习

数名及笔顺,与数棒相结合使幼儿掌握“数量、数字、数词”三者间的关系,通

过数字与数量的配对排列,了解数有奇偶之分。红蓝数棒每棒每隔10㎝分别涂

上红、蓝两色,红色部分表示奇数、蓝色部分表示偶数,最短棒代表“1”的量,

最长棒代表“10”的量,它是代表连续“量”的直观教具。

二.敏感期与数学心智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断在环境中主动吸收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经验。

如:识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对同类物体的分类,以致生活的种种记数、测量等。

都展示了幼儿越来越成熟的数学心智,这时蒙氏幼儿数学教育给4—5岁的孩子

给予了适当的数学刺激,为幼儿提供了适当的直观可操作教具,如:数字与筹码、

彩色串珠棒、数字卡片、几何卡片、几何形体、四方拼盘、几何体阶梯、圆柱体

1

228/29/2020

阶梯、几何体支柱、数字100板、四盒彩色圆柱体等。幼儿通过操作这些教具,

感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了解数量与数名的对应关系,掌握11—19的数名、

数字、数量的结合,学会连续数的排列。通过操作数字100板,了解1—100连

续数之间的排列关系。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以及多1与少1的数量关系。

三.建立自信心,避免“数学恐惧症”

当你的教育让幼儿感到困难而又有负担感时,你的教育便失败。蒙台梭利认

为: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应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容许幼儿去体验他们自己

选择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而非被迫学习。第二,帮助幼儿改善他们原来的学习

方式,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能力将发挥到极致。数学思维的作用存

在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正是幼儿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

的,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数学兴趣的产生就是幼儿数学素质的获得。蒙

氏幼儿数学教学正是从幼儿生理、心里特征出发,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数学意识,

消除幼儿 的“数学恐惧症” 。蒙氏数学教育从感官教育入手,积累数学经验,

指导幼儿在感知过程中,把具体事物的数量抽象出来,以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在5—6岁这一年龄时期蒙氏数学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活动:金色串珠棒、金色

串珠、100-900数字卡片,以绿、蓝、红、绿分别表示各位、十位、百位以此类

推的颜色数字定位。邮票四则运算游戏、金色珠银行加法游戏、黑白珠、灰色珠、

彩色串珠棒、金色串珠棒组合进行连加、连减运算。运用加、减、乘、除法板进

行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心算盒。1的平方—10的平方的串珠板、

串珠链,1的立方—10的立方的串珠立方体、串珠链、二项式、三项式进行平方、

立方的认识。立体直观的分数小人座使幼儿轻松了解分数的意义及表示形式,知

道一个整体如何分成若干等份。借助几何图形橱,构成三角形,赛根板,以“三

阶段教学法”帮助幼儿操作“数棒” 、“纺锤棒箱” 、“数字与筹码”学习数概

念,当幼儿会点数实物,并能记住总数时,数字卡片便同步出现在实物旁,使实

物、数量、数字三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数概念。这正如蒙台梭利自己所说的那

样“像梯子一样” ,可以让幼儿自己主动向着自我挺进。

四.蒙氏数学给了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

蒙台梭利所设计的各种数学活动,并不要求幼儿一定形成相应的抽象数学概

念及掌握计算能力,而是以满足幼儿学习数学的愿望,使其获得具体的数学感知

2


更多推荐

幼儿,数学,数字,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