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初中家长学生数学试卷分析)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值:两个物体一一对应时,其中一个有剩余,有剩余的多,没有剩余的少。
当比较两个物体的多少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
位置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根据你左手和右手的位置来确定左侧和右侧。右手所在的一侧是右边,左手所在的一侧是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从前往后数:1、2、3、4、5.
从后往前数:5、4、3、2、1.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个数和几个数时,要有序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放在一起,找出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的数的加法,可以用点数、下数、数的合成等方法。其中,数的合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中去掉(减去)一部分,通过减法算出还剩多少。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如何写0: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点和接收点要连在一起,要写的流畅,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如:0+8=89-0=94-4=0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如图:
2、正方体的特点:正方形,有六个平面,各面大小相同。
如图: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如图: 4、球的特点:圆形,非常光滑,其表面是弧形的。在桌子上,它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开始到结束的数字:0,1,2,3,4,5,6,7,8,9,10。
(2)从后到前: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在数字的顺序上,后面的数字总是大于前面的数字。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
在记忆数字的构成时,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联想另一组处于不同位置的数字。
二、6—10的加减法 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图4:根据一张图的不同思考角度,可以写出两个加法公式和两个减法公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续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连续加法时,应从左向右进行,先计算前两个数之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续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连续减法时,从左向右进行。首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差,然后从得到的数中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位数:右数第一位是一位数,第二位是十位数。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号:写号的时候参照号。如果有一个十,在第十位写1,如果有两个十,写2。如果有几个一,就在单个地方写几个。如果单个位置上没有单位,则写0。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10,10减几得10,10减10得几。
如:10+5=1517-7=1018-10=8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公式中,加号前后的数称为加数,等号后的数称为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多少个数,可以用计数法,也可以用作图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方法(通过减少大数然后减1)。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
分针:钟面上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时针: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
2、钟表的种类: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一般分两种,一种:挂钟,钟面上有12个数,分针和时针。另一种: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数。
3、认识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时表示整时,“:”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4、整时的写法:整时的写法有两种:写成几时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如:8时或8:00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2、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1)点数; (2)接着数;
(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
3、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1)“拆大数、凑小数”。
(2)“拆小数、凑大数”。
4、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2)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计算。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2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3 1、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能分辨出四种基本的图形。
2、学会观察,能找出生活中的基本形状,会举例。
3、能区分出面和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
4、能找出一组图形的规律。
5、能找出复杂图案中的基本图形。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4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小小运动会
1、应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4、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5
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一方面就是作业的按时完成,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本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所以要经常性的练习。一年级要多让孩子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思路。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容易混淆。要注意给孩子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比如这学期孩子分辨左右是一个难点。加强孩子对生活中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分辨物体的左右关系。同时也要注意一个参照物,比如两个人面对面时,如何分辨对面人的左右两边。
4.注重数学语言的发展,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创造说数学的机会。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活跃的思维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比如在学习10的除法和组合时,在复习和铺垫的基础上,问一问:10能分成几个?引导学生边涂鸦边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多问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要好得多。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积极成功的体验。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点,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和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6
(一)数与计算
(1)对20以内数字的理解。加减法。
数数。数字的构成、顺序、大小、发音和书写。加减法。加减和加减混合题 (2)对100以内数字的理解。加减法。数数。单位,十。数字的顺序、大小、发音和书写。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直观认识。
对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7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1、生活中的数
(1)认、读、数、写10以内的数。
(2)掌握10以内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二)各课知识点:
1、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通过观察情境图,初步了解10以内的数字。
(2)在数数的活动中,体会有序数数的方法。
2、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认识1~10各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2)在具体情境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字符号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量。
3、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4、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知道在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0”比1,2,3,…小。
(2)会正确书写“0”
5、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个数。
(2)学会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8
文章摘要: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涉及到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时间、找规律等共8节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入门级的知识,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
一、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4.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5.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6.能够熟练地计算整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重难点 1.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2.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4.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5.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7.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位置名词,比如车在马路上面。
3.下:位置方位名词,例如:船在桥的下面。
4.前: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5.后: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6.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7.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例如:12-9=3.
8.图形的拼组(作风车):
9.数一数
10.读数
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
11.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如: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9
1、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
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阅读:14,写作:14。单位是4,表示4个1,第十位上的数字是1,表示1个10。
2、比较大小和第几 1、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的时候写个数字,划掉一个,不要重,不要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比如小于5的数2是(3),大于4的数3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前面是1,后面是3,2加1是3,3减1是2,与2相邻的数字是1和3。 3前面是2,后面是4,3加1是4,4减1是3,与3相邻的数字是2和4。
20前面是19,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字是19和21。
5、事物的对比
1.两个事物的对比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身高:注意同一平面上的对比。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
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1、上、下 (1)了解“上”和“下”在具体场景中的意义和相对性。
(2)能准确确定物体的上下方位,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前、后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
(2)能准确确定物体前后位置,能用前、后、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加减法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最初尝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用于小于5的添加。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3.左右(1)理解具体场景中左右的含义和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初始空间概念。
4、位置
(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
(2)在特定的情境下,会用两个数据(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或物的具体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1
准备课
1、数一数
计数:计数时,按一定的顺序计数,从1开始,一直计数到最后一个对象对应的数,即最后一次计数,这是此类对象的总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位置
1、认识上、下
理解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来看:上是指高处的物体,下是指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理解前后的意思:一般来说,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也会改变其位置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在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需要找到正确的参照物,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随着参照物的不同而变化。
3、认识左、右
根据你左手和右手的位置来确定左侧和右侧。右手所在的一侧是右边,左手所在的一侧是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
主动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
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单项式书写格式
1、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应省略乘。[5a]、[16xy]等。
2、π是常数,因此也可以作为系数。它不是未知数。
3.如果系数是分数,就应该变成假分数。
4、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1)ab]写成[—ab]等。
5、在单项式中字母不可以做分母,分子可以。
6、单独的数“0”的系数是零,次数也是零。
7.常数的系数就是它本身,次数为零。
8、如果是分数的多项式,那么他的系数就是他的分数常数,次数为最高次幂。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2 一、认识数
(一)、有趣的“0”“一年级0”可以表示没有,“0”可以参加计算,“0”在数中起到占位作用,“0”可以表示起点,表示0度。
(二)、基数与序数表示物体的多少时,用的是基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时,用的是序数。基数与序数不同,基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数一数
(1)统计随机放置的物体或某一类图形的简单图形的数量时,应先将所有物体标上序号,根据序号可依次观察指定的图形。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所以在统计简单数字的时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2)计算复杂图形时,可以按大小计算。
(3)根据条件要求进行计数。
三、比较数列
当两个要比较的物体排列整齐后,利用线比的方法就很容易比较出谁多谁少。如果要比较的两个对象排列混乱,可以通过计数来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分段比例的方法。
四、动手做
(一)、一个钟摆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
(二)、移一移
五、找规律 (一)、图形变化的规律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从图形的形状、位置、方向、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入手,从中寻找规律。
(2)数列的正则序列是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的数列。如何找到已知数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填入指定的数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数表的规律把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在一个图形固定的位置上,再把按照这一规律填出的图形排列起来。从给出的图形中寻找规律,按照规律填图是解题的关键。
六、填一填
(一)、填数字给出的算式是一组,不同算式中相同图形中所填的数字是相同的。在做这些题时,不要为只填出一个答案而满足,应找出所有的答案。如果不必要一一列出时,应给以说明,这才是完整、正确的解答。
(2)填写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先比较两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其次,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相同位数上数字最大的那个数从高的位置开始变大。当相同位数的数分别相同时,两个数相等。
七、比较2个算式的大小的方法是:
(1)同一个数分别加上(或减去)1个相等的数,所得的结果相等;
(2)同一个数分别加上2个不同的数,所加的哪个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3)同一个数分别减去2个不同的数,所减的哪个数小,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4)2个不同的数减去同一个数,哪个被减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七、说道理做数学题,每一步都要有理由,要把道理想清楚,说出来。
八、总结
应用题一个简单的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组成的。一般先陈述问题的意思,再列出公式。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3
1、加法
(1)将两个数相加,保持个数不变:如果相加的两个数中有一个数增加,另一个数减少,一个数增加,另一个数减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1.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凑小数,拆大数”
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最好的方法是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只能掌握一种。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
11+6=1715-3(个位上够减,5-3=2)
15-3=12
3.加强抬与不抬、不让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8、分类
1、什么叫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1、△2、☆3、●
按颜色分:1、有颜色2、没有颜色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不给出标准:当我们面前有很多物体时,让我们自己确定分类。我们首先要观察每个物体有什么特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放在一起代表同一类,而这些特征就是分类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圈出同类物体。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番号填在一起。
9、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立方体是正方形的,它也有六个平面,并且它的边是直的。而且,它的边都是一样长的,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不管怎么平放在桌子上,高度都是一样的,可以用来画正方形。魔方是一个立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且长度相同。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10、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6:30
注意:半场时,分针必须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字中间。如果时针指向一个数字,这个时刻就是错误的。分针接近12,时针马上指向准确的数字,大概是几点了。
练习设置指针时,时针和分针必须设置在正确的位置。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4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验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懂得珍惜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5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小小运动会
1.运用100以内进位加法和让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4、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6
了解时钟:你可以阅读整个时间,一点点过去的时间或几乎整个时间。
首先认识时针、分针
时针:粗短;
分针:细长
认识整时技巧: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8: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12:00
注意: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练习设置指针时,时针和分针必须设置在正确的位置。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7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手和嘴数每个物体的数量。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8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中取出一部分,然后找出还剩多少。减去。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要点: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整理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三)知道以下规律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9
购物 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
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1、认识各种小面额人民币。
2、体会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3、从实际问题中理解“付出的钱、应付的钱、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购物情景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从异同中辨别。
2、会计算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3、在购物活动中体会大面额人民币的作用,运用人民币的兑换知识,初步掌握付钱的方法。
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1.在购物场景中,将进行一个关于金钱的简单计算。
2.通过购物中的活动,了解付费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3.通过购物的活动,巩固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4.购物中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20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更多推荐
物体,认识,表示,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