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发(作者:sat真题数学试卷)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实施数学教育的依据。目标的确立可以

明示教育活动的方向,引导教育活动的设计,确立教育活动的评价依据等,因此,在数学教育中,目标

的确立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

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

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在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目标时,幼儿发展的已有

基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与特点都是目标制定者需要把握的因素。

1.总目标(一级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

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数学

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培养幼儿

爱思考的习惯。

(3)操作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

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

2.各年龄阶段目标(二级目标)

二级目标是根据一级目标提出的.它是从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范畴,根据小、中、

大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确立的,操作性较强(详见下页表格)。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级目标)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在一次

数学活动中实现的目标或需要通过若干数学活动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应与一、二级目标相一致,使

之相互衔接,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

特征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

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

以内的排序。

并能正确区分。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

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

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点

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

(1)认识10以内数字,理解数字

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

数量。学习顺数和倒数。

(2)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

和物体大小等外部特征的干

学习数量守恒。

(3)认识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

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5)学习按粗细、高矮的差异进

(6)正确点数10以内物体。

(1)学习10以内序数、单

数、双数、相邻数等概念。

(2)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

与分解,理解其包含、互

换、互补关系。

(3)学习10以内加减计算,

并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理解“+”“一”“>”

“<”“一”等符号的意义。

球体、圆柱体,学习区分

(6)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将

认知目

(3)认识“1”和“许多”,扰,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即

数量,感知“多”“少”(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5)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行6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说出总数。

物体分类。

(7)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

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

排序,初步了解序列间的

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9)学习自然测量。

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会向右、向左方向运动。

(11)学习认识时钟,学会看

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

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

和顺序。

(12)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

归纳数学经验。

(6)按数(5以内)取物。 (7)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

(7)认识圆形、正方形、(8)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三角形,并能说出其名

称。

(8)以自身为中心区分

上下。

(9)认识早晨、晚上、白

天、黑夜,并学会基本

的运用。

(9)学会比较粗细、厚薄、轻重

等量的差异。

(10)学习不受图形大小、颜色和

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

(11)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

简单关系。

(12)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

后。

(13)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

后。

(14)学习向上、下、前、后等指

定方向运动。

(15)认识并学会运用“今天”“明

天”“昨天”等时间概念。

(16)理解“:”“≠”等符号。

情感与

态度目

(1)在数学活动中大胆

回答问题。

命名图形,即学习图形守恒。 (10)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

(1)在数学活动中能安静地倾听

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1)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

题的讨论。

(2)在数学活动中能安静地

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3)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

数学活动。

(4)学习与同伴友好地进行

数学游戏,采取轮流、适

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

与同伴的关系。

(2)产生对数学游戏的

兴趣以及操作数学活

动材料的兴趣。

(2)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

活动。

(3)主动、专注地进行数学操作

活动。

操作技

能目标

(1)听懂教师的要求,学

习按游戏规则活动。

(2)学习用语言讲述操

(3)在教师的帮助下学

习按要求拿取、摆放和

操作活动材料。

(1)学习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按

要求进行活动并检查自己的活

动结果。

程和结果。

(3)基本学会数学操作活动技

能。

(1)能听清楚操作活动的规

则,按规则进行活动并检

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

的过程和结果。

(3)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

理活动材料。

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学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预期的某种活动效果。教育活动的目标

是教育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效果评价的依据。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只有内容没有目

标的盲目的数学教育以及“程式化”、空泛无物的目标设定倾向,因此,教师在制定与表述数学教育活

动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发展性

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应当着眼于幼儿的 发展,既包括数认知方面的发

展,也包括情感、学习态度、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只有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

平,才能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目标的发展性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班幼儿的

发展基础,以此确定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对幼儿是否具有发展价值。

2.目标的全面性

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思考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幼儿学会了什么”(知

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兴趣吗”(情感目标)。一般说来,活动目标应包括

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时,教师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偏

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二是错误理解“全面性”,表现为脱离活动内容和具体情境的形

式上的面面俱到,即凡是数学活动就必定有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从而使某些

目标成为装饰或点缀,对幼儿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并无价值。

3.目标的针对性

由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

作的、可评价的。也就是说,目标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泛、笼统的。如某中班数学活动“家

里的数字”的目标设定为:(1)感受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培养幼儿对家的美好情感。显然,这样的

目标是空洞而无针对性的.无法作为评价活动效果的依据。这一活动的目标可以调整为:(1)寻找和搜集

家里带有数字的照片或图片,通过交流与分享活动感受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字在生活中

的应用;(2)愿意与同伴交流,尝试大胆表述;(3)在集体参与的观察和交流活动中进一步萌发对家的美好

情感。这样的三条目标就比较有针对性:。

4.目标的统一性

美国课程专家布鲁姆认为,“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阐述教学目

标,就是要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些什么,或者学生应

该具备哪些特征。”也就是说,教师既可以以幼儿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行为目标),如幼儿“说出”

“会用”等,也可以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和具体教学行为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如“使幼儿……”

“启发幼儿……”“引导幼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教育活动目标中,主体必须统一。

一般来说,为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上。我们提倡以幼儿为主体进行表述。这种表述

方式可使教师从幼儿行为的变化中观察他们的发展状况。

例如,某大班教育活动“我和影子捉迷藏”的目标为:(1)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比较与测量影子的

一般方法;(2)在观察和比较中初步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尝试大胆地提出问题。以上目标在表述上缺乏

统一性.而且目标定位比较空泛,不够具体,过分突出认知目标。这一活动目标可以调整为:尝试用同

一种材料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比较影子的长短,解决在比较与测量影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在画影子

与比较、测量影子的活动中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学会提出问题。调整后的目标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

行表述,较为统一。

5.目标的适宜性

目标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目标是否适宜。首先,判断该活动目

标是否与幼儿的发展基础相适应,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上一层

级的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已将上一层级目标具体化,从而使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能

在互相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及各年龄阶段内容与要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

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形状变化感兴趣。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感知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2、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能关注周围环境中物体形状、量的差异。

3、学习按物品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4、结合日常生活,会区分形成2—3个不同集合(元素个数在10以内),感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按量(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排序。

6、学习10以内的数数(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群)。形成数序,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基数、序数)。

7、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8、学习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尝试有简单规则的数学活动。

9、能在老师帮助下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乐意与同伴、老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习按物体二~三维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3、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

5、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7、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技能,

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8、学习二、四等分;感知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区分左右(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并尝试应用钱币。

1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

13、运用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与同伴进行数学游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14、尝试从不同维度观察与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


更多推荐

目标,活动,数学,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