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武珞路中考数学试卷)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它贯穿

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每个环节和每个教学内容之中,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标签: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高级形式,

它对于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注重小学

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数学

思维更活跃、更严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

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

小学阶段,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

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

不知如何下手,缺乏灵活性和敏捷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

观事物的一种意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熟

悉喜好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喜好,使他们

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开始会对数学颇有些喜好,对数学充满好奇。

小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

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

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

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

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玩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

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

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

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教师都用来调

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

二、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

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

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

可以通过直观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

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循序渐进的引入。同时也要注意,概念的引入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情境

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

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教师要根据概

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

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

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

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

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概念总是一个一

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

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

促进知识的迁移,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教师学要加强学生的题目训练,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解题教学中,应该重视多种题型的训练。自编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

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

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灵活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

解题。数学科目由于其自身特点,一道题可以有多个解题方法。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在

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教学。将学生分组,以问题为驱动

教学的根本因素,按照“合作预习,探究答案,启发引导,巩固拓展”几个环节进行。首

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问题,学生按组设计和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互动解题,

通过多种途径找到解题的答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

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通过各组将答案与解题思路的公开与讲解,

促进所有学生对于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教师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

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

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既培养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授以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

要还是学到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使

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

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还需要了

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

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此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数学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在数学教课堂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努力

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奠定基础。


更多推荐

学生,概念,数学,思维,教学,教师,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