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卷天下数学试卷答案上册)

“最近发展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理念下重新回顾“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体现,介绍了“最近发展区”在高中数学教学

中五个方面的运用,并指出它在运用中应注意五个特性:广泛性、差异 性、可变性、范围

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课程;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

动机?如何变知识传授为思维教学?如何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连贯一致,系统化?如何培 养

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等等,这些问题的正视,标志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观念更新,

教学中如何走向“生本”,正是眼下新课程理念所倡导,许多高中数学 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灵活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准确把握时机,发挥学生主动性,注重思维过程,

培养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是解决此 问题的有力举措。

1 认识“最近发展区”

我们不妨先看一段论述:课,不能讲过,就像水果不能熟过了头一样。所谓“恰倒好处”

是也,民间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为师者应思之。多给学生一 些“跳一跳摘桃子”

的机会吧。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最近发展区”的意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最近

发展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将要达到 的知识水平之间的最小差异区域。如你现站

在的是“已有知识”的草坪上,树上的桃子是你“将要学会的知识”,而桃子生长的地方,你站

着是摘不着的,其间有个 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要摘下桃子,必须跳一跳,至于需要跳

多高,则因人而异。

2 新课程需要“最近发展区”理论

2.1 理念呼唤“最近发展区”理论

刚推出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标准》)中有十个基本理念,

其中一条: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概念、结论、技 能的学习不

应只限于记忆、模仿和接受,《标准》还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

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 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

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 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不同形

式的自主学习、探 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让

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理念无不呼应着文章开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理念的实现离不

开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才会更好地实现理念。

2.2 课程的设计顺序符合“最近发展区”

高中数学课程有一块内容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五个模块,数学1:

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空间几何初

步、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 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 (三 角函

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由于数学1是数

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的基础,它是“最近发展区”的“草 坪”,因此教学中应先考虑

数学1的教学,加强重视与落实。而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没有“最近发展区”的

纽带,教学上可灵活机动,不用考虑先后顺 序。实际上,模块内部如数学1中函数教学,

也是按照一般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层层递进,难度繁杂程度逐渐加强,

让学生始终有“已有知识”的草坪,逐步登上学习知识的顶峰。

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最近发展区”

3.1 教师应充分认识“最近发展区”的客观存在,善于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教学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当前的新知识是

从前面已有知识为基础发展、完善而来的,这标志着最近发展区的客观存在。“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说明了最近发展区的运用。例如:(1)求函数 和 的单调递增区间;(2)求函

数 且 的单调递增区间;(3)求函数 且 的单调递增区间;(4)分别求函数(1)、(2)、

(3)的单调递减区间。 解 决(1)之后学生或许会注意到两个函数区别那么小,但其结

果却是相差甚远,原因何在?这便是求解(2)的基础,同理(2)又是求解(3)的基础,

如果没有 (2)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完成(3),就有种跳跃性强、造成学生力不从心的

感觉。而按照由(1) (2) (3)这样的顺序教学,就显得步步铺垫,层层相扣。随着

(1)、(2)和(3)的解决,来解决(4)时,又形成了一个“最近发展区”,它的解决就显

得相当 自然。

3.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思维建构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

中,对于教材例题的讲学,由于有解答过程或思路显得简单,学生总是对例题教学不屑一顾,

产生自得、满足之感,其思维往往处于“停止”状态,这时学 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

如果老师挖掘出“最近发展区”,让其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就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积极思

维数学问题,建构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如高一新教材 例3.证明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解

决例3后,我们不妨层层设问:(1)如果 时,函数 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

论;解决(1)的基础上,结合例3再让学生思考:(2)改变条件,若 时,结论又如何呢?

(2)的解决,不但避免了认识惯性:想当然的得出也是减函数,此时再加以图像说明之,

大大刺激了学生的认知感觉,而且深刻地理解了单调性定义中的“任意”、“都有”等关键字眼。

此时抓住时机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3)试讨论 的单调区间。随着(3)的解决,分类讨

论数学思想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深刻性。

3.3 利用思考题,创设“最近发展区”,衔接上、下节教学内容

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各种联系,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学习知识,教学中必须在新课前

给予学生时间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节课结束后要提示下一节课将要学 习的内容。

提出思考问题,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并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进行合作交流,丰富

学生多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促进系统知识的理解 ,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的距离,

促进更大的正迁移。如讲完高一新教材( )2.6指数函数后,我们可以留下课后思考题:

指数函数 且 的反函数是什么?这个“最近发展区”的建立,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把指

数函数、反函数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为下节对数函数概念的引入作好了强有


更多推荐

学生,发展,数学,学习,知识,教学,函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