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广东中考数学试卷菱形)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
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特点
借助直观形象、操作活动以及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如观察、剪一剪、画对称轴或图形的另一半、照镜子、折出对称轴.
四、具体单元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例1
(1)这里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是以后学习“三视图”和投影几何的雏
形,在这里只是观察形象实物图,让学生判断的观察到的物体也是以立体形式出
现的,比较简单.以后还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的是平面
的“投影”.
(2)本例通过让学生判断下方的三幅恐龙玩具图分别是谁看到的,重点是
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
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向学生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可以借助照相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时,要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借助直观形象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
想像能力.
2.轴对称
对称包括轴对称(反转)、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其中
反转、平移、旋转是三种比较基本的图形变换,我们将在二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
现象.
在这儿,教材按照概念的引入、教学、应用三个层次来单元的.
“对称”概念的引入
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等实物图形引出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
对称物体的特点,并感受对称物体因其匀称、均衡而给人的美感.(为了不使学
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难,我们在这儿不出现“轴对称”的概念,只说“对称”.)
例2(概念的教学)
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不同学生剪出
了不同形状,通过交流、比较,发现剪的过程中的一致性:把长方形纸从中间对
折,两边就完全重合了.从而利用“折痕”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3.镜面对称
例3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1)镜面对称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
(2)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提供了两个镜面对称的情境.其中湖面是以水平面为
对称面,照镜子是以竖直平面为对称面.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易于理解.
(3)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
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第69页)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所成像的上下、前
后相对位置相同,而左右相对位置有所改变.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更多的活动帮助
理解.
4.练习十五
我们在设计几何知识的练习时,非常重视活动性.例如,练习十五中:
第2题,要让学生先用纸折一折,再画出来.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要
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
第3题,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对称轴有水平方向的,也有竖直方
向的,需要学生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
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画出每条线段两端点的对称点,
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
第4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它把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结合起来,镜子的下
边缘就是对称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拿镜子直接在教科书上照一照,就能得到
完整的图形.
第5题,让学生判断正确的镜像.可以让学生运用想像,直接判断,如果有
困难,也可以拿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思考题,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数字”
及“时间”,要求学生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拿镜子试一试,
在纸上写上数字,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
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还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
法来检验写得对不对: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也就是说,拿一面镜
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五、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
于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
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
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更多推荐
学生,对称,观察,镜面,物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