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数学试卷最难的是什么题型)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4)

第二单元千克与克 第1课时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

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

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

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

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

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

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

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

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

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

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

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8、49页的教

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后面学生掌握被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学习被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

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

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课上,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

自主学习活动,它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

对于本堂课,我注意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

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课堂中,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开始,我首先设计

了复习旧知这一内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对于书本里的情境图和例

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自主学习,通过自身的能力获得新知识。学生通过小

组合作,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理解

其算理。由于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而得到,所以我就大胆放

手让学生自己学,而通过自主学习而得到的东西往往就不容易忘记。再接着,通

过各种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口算,判断,解决问

题和找规律这样几个类型的题目,最后,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

进行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首先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其次是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落实在了课堂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自学

能力。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

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

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

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

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

感受策略 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

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

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

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

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

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 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

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

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

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

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

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

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

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

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

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物体或

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

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

现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

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

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平移与旋转,我觉得这个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课完成,而

是以学生理解的情况来确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里

产生了平移与旋转的表象,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数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