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沾化二中竞赛数学试卷)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加减混合》一课的反思
陈建华
《加减混合》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同是三个数的运算,学生已有
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单纯的计算,对学生不是难点。回顾之前的教学,一年级学生由
于生活能力有限,即使运算没有问题,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图画的本意,造成掌握不好。因
此,在备课时,我们就将重点放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用情景图的呈现方式,试图通过学
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学生初步学习在生活
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信息的
搜集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儿童对加减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对事物“来”“去”,这样简单的变化上,我们选择了
天鹅湖,天鹅嬉戏的场景,通过天鹅飞“来”,又飞“走”,生动地反映出湖里天鹅只数先
增加后减少的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更容易搜集到数学信息,抽象出
加减混合的算式,并加深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比较配合,并能按照老师的预设,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进
行,能比较好的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但是在课后的作业中,还是发现了
问题,主要是对减法的理解。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对于看图列算式,
究竟是用图里那个数(被减数)减去那个数(减数),不少学生观察时,对图画的理解出错,
导致算式列错。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天鹅“飞去”的场景中,天鹅也会
分成两部分,学生没有透彻的理解,老师也忽略了,过高预估了学生的能力。“飞去”的天
鹅是在画面上的天鹅总数中“飞去”的。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一般不会意会错,一
旦出现在画面中,学生却会出错,究其原因,是画面的静止“锁冻”效应造成的,学生的
数学意识与生活意识有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领将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
学能力,学会观察图画,学会思考,并逐步渗透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与生活,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但是数
学与生活毕竟不是一回事,数学的抽象性,应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提炼,而不完全依
赖于生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数学知识的加深,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应提高,直至
完全用数学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正在于此。
更多推荐
学生,生活,数学,能力,问题,理解,运算,加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