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中山市高中数学试卷)
语文不是数学
看到这个标题,有人会嗤之以鼻:伪命题,把读者当二百五呀!
不错,语文不是数学,这不需要论证,也不需要说明,就像说稀饭不是馒头一样,属
于常识。然而语文与数学之间是什么关系?语文与数学各有什么特征?语文与数学在人一
生中的地位孰轻孰重?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谁能三言两语说清
楚呢?
先说语文与数学的关系。语文与数学同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但它们之
间却不是完全对等的并列关系。从历史渊源上看,语文早于数学;从涉及范围上看,语文
大于数学;从两者的依赖关系看,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比如应用题,还有编书
的文字、讲课的语言等等,而不是相反。借用《圣经?创世纪》的神话来打比方:语文是用
“地上的尘土”做的,数学则是取语文“身上的肋骨”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像女
人,数学像男人。――这个比喻的喻体与《圣经》恰恰相反,因为《圣经》是男人写的,《圣
经》是男权时代的产物。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数学,但万万不能一点都不懂语文――包括口
语,甚至哑语,没有语言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有过不少数学考零分而被大学录取的
人,其中有一个叫卢前。那是1922年轰动南京的一则新闻――南京籍的考生卢冀野(即卢
前)报考东南大学,数学考了零分,国文考了满分,被破格录取了。就是这个卢前,后来
师从词曲学大师与国学大师吴梅,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与南京地方史志研究的一流大家。但
是,谁听说过语文考零分的人被大学破格录取的?谁听说过语文考零分的人能够成为名人
大家的?
语文是任何人终身都离不开的一门最普通而又最深广的学问,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到
临终的最后一字遗言,从听得见的谈话、看得见的文章到各种各样的思考甚至意识流,都
离不开语文。即使是那些终日埋头于计算的数学家,又有谁曾一日废弃语文而不用呢?我
曾听见一位教数学出身的校长十分遗憾地说:其实我是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果写出来,
可能都是好文章,可惜我不会写,写不好。――像这位校长一样为自己语文学得不够好而遗
憾的人,在社会上难道还少吗?即使像我,教了近四十年语文,总还常常遗憾语文没有学
好,说话不能动听,写作常不顺畅,心里想的很多东西都写不出来。但是,社会上有多少
人遗憾自己数学没学好呢?我不知道。但我,虽然没学多少数学,却从来不曾为此而遗憾。
再打个比方,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语文就是土地,而数学只是墙脚。
墙脚的深与宽关系到大厦的高度与寿命,但如果没有土地,墙脚挖在哪儿?
由此可见,语文与数学虽然同为基础学科,但其地位与作用却不能相提并论。语文是
基础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语文都像空气、阳光与水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但是,正如最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最不值钱最受鄙视一样,语文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最
让人瞧不起的。为什么?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与数学分值是一样的。学数学提高成绩
可以“立竿见影”,而学语文却是“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在学
校里也最受歧视。有个校长曾经当着我的面说:语文最好教了:一本字典,一本教参,谁
不会?是的,教语文的人的确大都不敢去教数学,而教数学的人却多有勇气来上语文。但
是,教数学的人真能教好语文吗?我怀疑。
回到稀饭与馒头的比喻。语文好比稀饭,数学好比馒头。怎么比?煮稀饭要有耐性,
喝稀饭也要有耐性――心急煮不好稠粥,“心急喝不得热粥”。而馒头却可以用旺火速蒸,使
之快熟。不过馒头熟得快也冷得快,不管多热的馒头都可以“狼吞虎咽”。还有一点不同,
煮粥只需要米和水,做馒头还要加发酵粉。这发酵粉好比数学天赋,没有发酵粉做不成馒
头,没有数学天赋学不好数学。说了一大篇,意思无非是说:学语文急不得,要慢慢来,
更多推荐
语文,数学,关系,没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