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惠城数学试卷哪里买的好)
2XD9年第l2期
第25卷
(总216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litLrI'EOF JlU PR0V CE
No.12,2009
VoL 25
Total NO.216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孙爱慧
(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是,许多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存在着许多
问题。本文指出了几种常见问题,并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9)12-_0120—02
创设问题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
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
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
数学学习的价值.但是,许多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
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
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
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
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任何置问
题于从属地位,盲目追求情境的教学,不仅是对问题
情境的曲解,也是不理解新课程理念的表现。只能
适得其反。
其实刚才这位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问:“过年了,同学们是不是可以得到压岁
钱啊?”
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某
些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学生被教师
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下面指出
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学生回答:“是”。
教师说:“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是得到压
、
效率低。削弱数学“问题”的功能
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
岁钱。你们说将压岁钱存入银行是不是一个好主意
啊?存进银行有哪些好处呢?不仅培养了我们不乱
花钱的好习惯,还能够得到利息……”
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快进入主题,达到了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二、脱离生活实际,牵强附会
点就不是数学课。问题情境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
属性。
有位教师在讲授“利息”一课时,创设如下
情境:
教师问:“过年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是什么啊?”
学生回答:“放鞭炮”、“去奶奶家”、“看电视”
如在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初步认识
1
÷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二
1
“去海南旅游”“买玩具和新衣服”……
教室里气氛活跃,同学们满脸洋溢着喜悦的笑
容,眉飞色舞,可就是不提压岁钱。教师有些无所适
从了,教师用心营造的问题情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
效果。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也大大削弱了数学的
“问题”功能。
一
教师:“在我们身边有÷吗?我们一起找
二
找。”
学生:“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成两半,每半
1
个人就是这个人的÷”,“把我们教室里的柱子从中
二
问题是核心和本质,而情境是辅助。良好的问
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
1
间平均截成两半,每份就是整根柱子的÷。”“把院
收稿日期:20o9—∞一21
作者简介:孙爱慧(1978~),女,山东临沂人,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点击拓扑。
120
子里的大柳树从中间劈开,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
1
的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这位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某希
望小学召开了运动会,1班53个同学中有38人参
加了比赛,那么有多少人没参加比赛呢?”
这样,同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只追求形式
大树的÷”……
二
类似的说法越来越多,教师不断地点头,对学生
举的例子表示肯定。
学生说的“把一个人平均分成两份”一例,一定
是行不通的,而“平均分柱子、大树”看似很有道理,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太可能这样去做,可见这样
的例子并不恰当,它无法体现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
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
当然,这是对教学的一种应付。对于上面的问
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这一点是对数学情境问
题的忽视和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课堂教学情境
的创设,教师们都较为重视,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
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事实的。情境联系生活不
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
只是为了联系生活实际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
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
比如刚才这位教师可以引导:“把一个大西瓜
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一份是整个大西瓜的多少
啊?”……
这样,就避免了刚才出现的脱离实际的问题。
三、缺乏真实性
教师在选取情境问题的例子的时候,只注重问
题是否符合本节课的目标,忽略了所讲例子的真实
性,这样做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无法起
到数学情境的根本作用,反而是学生对教师的讲授
产生质疑。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加法、减法”一课时,书中
例子是53一 =38。
于是,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昨天,我
校召开了运动会,我们班53个同学中有38人参加
了比赛,那么有多少人没参加比赛呢?”
学生一片哗然:“老师我们昨天没开运动会。”
“我们班只有46人。”……
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
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反而会影响学生实事求是
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大事。每
逢数学公开课,“言必谈情境”,好像无情境就人不
了课,情境成了数学公开课的必备元素。
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中小学数学的内容与现
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一方面来自生产实
践,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自身发展的需
要。因此,把数学“问题情境”片面理解为生活情
境,凡事必找生活原型,将数学视为生活问题的附着
物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误区。
创设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
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
效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通过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
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
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岗田.关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
2006,3.
[2]张英杰.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高效数学情境[J].中国
数学教育。2007。12.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12l
更多推荐
情境,数学,问题,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