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小学家长数学试卷签字评语大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数学教学改革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沿着有效路径,推动数学教学实现数字化发展,借此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教学资源数字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之一。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际,教师把握时机,开发、应用不同了类型的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数学教学过程数字化。鉴于此,本文将联系教师现有经验,从课件类、案例类、素材类和信息化工具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为重点,详细阐述开发、应用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

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走到2.0时代,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在此发展历程中,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启了新的征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的实践路径有多,教学资源数字化是其中之一。教学资源是重要的教学“助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存储且不断更新的助力教学有序开展的可用资源[1]。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多样,如课件类、案例类、素材类、信息化工具类,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推动数学教学过程实现数字化,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机,联系教学需要,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多样类型为基础,联系教学需要,开发适宜的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灵活应用,推动数学教学数字化发展。

一、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助力[2]。如,微课是重要的案例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微课虽然短小,但精悍地展现了新知内容,尤其辅助下学生探究。所以,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开发案例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并将其应用于课前阶段,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以“轴对称”为例,轴对称的特点及其内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前学习此重点,可以建构初步认知,为进行课堂探究做好准备。对此,在课前阶段,教师围绕重点内容,动手录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一预习性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呈现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并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共同特征吗?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做回答,以便学生们自主思考,在数学课堂上交流自学所得。

在录制微课后,教师将其发送于在线平台。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意识的作用下,下载微课,认真观看。尤其,在微课中的“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细心观察,认真对比,发现图形特征,并尝试进行数学描述,初步认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其概念。同时,一些学生发挥“自学能力”,认真记录自学所得和自学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探究。

如此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但使学生们获得了自主学习机会,还颠覆了传统教学流程,便于实现先学后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学生也因此增强自学意识,发展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课中,学生探究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数字化之际,数字化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助力学生进行多样探究。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于课中,创设相关活动活动,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多样探究,掌握教学内容,锻炼多样能力。

(一)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支撑。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且乐于探究未知事物。多媒体课件是重要的课件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直观展现数学现象。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联系教学内容,挖掘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并就此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熟悉的场景中,提出相关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未知的兴趣,继而自觉探究未知,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以“图形的旋转”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接触了多种多样的旋转现象。但是,他们因缺乏数学意识,没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此现象。对此,教师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直接展示课件。

在观看课件时,学生们走进生活场景中,与熟悉的生活现象“互动”。基于此,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什么现象?”在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学生们很容易给出答案:“旋转现象。”教师追问:“此现象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此现象?”此时,部分学生陷入迷茫状态,但增强了探究兴趣。于是,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旋转现象,并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由此可见,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使其对未知内容产生探究兴趣,自发走进数学课堂。

(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驱动学生多样探究

1.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探究数学的方式之一。现有实践证明,通过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在建构数学认知的同时,增强自主探究水平[3]。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支撑。如,动画是素材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化抽象为直观,驱动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积极探究。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展示动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以“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上日出动画:

直观的动画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学生们在观看之际,经历了日出过程,直观地认知太阳与是海平面的不同位置,为进行数学探究做好准备。于是,教师提出如此任务:“请大家利用手中物品,模仿海上日出场景,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了使学生们顺利完成任务,教师给予提示:“直线和圆在什么情况下有交点?没有交点?有几个交点?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任务和提示的双重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回顾动画内容,设想海上日出场景,并利用直尺、铅笔、胶带等物品进行演示,获取数学现象。面对直观的数学现象,学生们按照提示进行分析,有所发现,并就此建立表格,呈现任务成果。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学生毛遂自荐,到讲台上播放动画,并结合表格内容,介绍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在观看、倾听之际,给予学生点拨,促使其完善认知。

如此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使学生们获得了进行形象思维的机会,还使学生们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透过数学现象,得出数学结论,由此“直观”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驱动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

会彰显个性,碰撞思维,理清学习思路,获取学习方法,由此积极探究,掌握数学知识[4]。信息化工具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支撑。如,学生操作平板电脑上的数学软件,可以得到数学现象,由此获得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操作数学软件。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如此任务:“和小组成员一起操作平板电脑,使用数学软件制作反比例函数y=4/x和y=-(4/x)的图像,认真观察、比较,思考:这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色?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提出任务后,教师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探究时间。在合作探究之际,大部分小组成员迁移已有认知,利用列表、描点、连线如此方法,绘制出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同时,他们带着问题,观察、分析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有所发现。

在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后,教师随机选择小组,鼓励其推送本组绘制的函数图像,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同时,小组代表站到讲台上,对照函数图像,介绍其共同特点与关系。

其他小组在观看、倾听之际,提出不同看法。此时,无需教师引导,学生们围绕不同看法进行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得出结论。教师把握时机进行总结,同时继续引导学生们合作操作数学软件,将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放到同一个坐标系中,判断其是否对称,由此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实践证明,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助力下,学生们获得了合作探究机会。尤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透过数学现象,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获取了数学学习方法,锻炼了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切实提高了数学学习效果。

三、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后,学生及时复习

复习是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课后是学生进行复习的重要阶段。经历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进行复习的方式之一。课堂实录是案例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经历课堂学习的便利。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录像机,“记录 ”教学过程,生成课堂实录。在课后阶段,教师为学生发送课堂实录,促使其再次经历课堂学习,迁移课堂认知,弥补知识漏洞,提高复习效果。

以“平行线的性质”为例,在课后阶段,教师先自主观看课堂实录,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加工,增强其有效性。接着,教师将加工后的课堂实录发送于在线平台。同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观看课堂实录,弥补学习漏洞,建立思维导图,展现学习所得。”在此任务的作用下,学生们认真观看课堂实录,自发地迁移课堂学习认知,积极探寻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点等,由此完善课堂认知。之后,学生们利用数学软件,制作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现课堂学习所得,加深记忆。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们提高了课后复习效果,还使学生们形成了反思意识,锻炼了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增强数学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推动数学教学过程数字化,助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对此,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机,联系教学需要,开发多样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时复习,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多样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数字化,教师,探究,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