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安徽高考数学试卷上)
小学数学阅读之误区及解决策略
红旗小学 乔蓓
数学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的学习
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认识
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理解、判断,
有关数学问题的信息搜索和取舍,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
积极地将数学阅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
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和人们认识上的偏颇等原因,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
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本文针对其中的三种认识,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误区一:数学阅读=教材阅读
【现象描述】
笔者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发现:只读教材的
占90%,其他的也只是看与教材有关的应付考试的数学辅导书。这种情况表明,不少学
生都误以为数学阅读就是阅读数学教材。
【原因分析】
现实中,应试教育和强烈的功利性造成了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数学阅读需要广泛和多
样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学生只要把数学课本读好就行了,所以,学生接触到的,除
了数学教材,就是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的习题式的数学辅导书,学生们埋头在茫茫
的题海中,很少能够接触到那些自己真正喜爱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介绍数学知识的
读物。
【解决策略】
1.设立阅读专栏
教师可在班级设立 “数学课外书屋”,放一些适合学生看的数学课外读物和报刊,
方便学生阅读。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介绍和搜索有利于小学生阅读的网站。在提倡“少
做题,精练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抽出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读书,从而丰富自己
的数学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2.开发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数学阅读专题,可见对数学阅读的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利用,是保证数学阅读实施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手段。学校和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
力量。学校和教师不应把教科书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应该把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
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
开阔数学视野,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3.储备阅读资料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却常常熟视无睹,以至于不能理解相关
的数学材料。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加入“数学预习和复习笔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储备
和思考相关的生活材料,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例如,在预习“三角形的认识”
时,有一位学生就写了这样一篇数学笔记:今天,老师让我们先来预习一下明天要教的
内容——三角形的认识。我仔细地看了课文,才知道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特别是
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怪不得爸爸平时修凳子时都是钉成三角形的
形状呢。看来,数学知识真有用。这些生活资料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资料。
误区二:数学阅读=解题阅读
【现象描述】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黑板地写,只有到做题目时,才指
导学生把题目读一读,要求读明白、读准确,而不太强调读出数学意义。学生也普遍养
成这样一种不良习惯,做题前不阅读教材,做习题时,将题目粗粗看一遍就题解题,将
数学课本变成了习题册。这些情况表明,不少教师都把数学阅读误以为就是解题阅读。
【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
阅读得少,忽视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解决策略】
1.以“纲“导读
以“纲“导读就是通过构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
析、研究,与有关概念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如在教学《小数比较大小》一
课时,教学思路是向学生提供阅读提纲,让他们通过阅读教科书来自学一部分内容。课
堂教学一开始,问学生怎么比较小数得大小,学生们提出方法,教师反问:真的是这样
吗?请你仔细自学书本。要求思考:(1)小数如何比较大小?(2)小数比较大小和整
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就围绕着这个提纲展开阅读,做到了
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没有完成形成的阶段,可以以教师为主提供构建导读提纲。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时,可以逐步放手,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拟导
读提纲,让学生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2.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 一写,去发现、探索、感受、
体验文本的意蕴,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数学阅
读更应如此。
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步骤,使学生能
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
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
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还
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3.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通过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
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讨论,以达到内化、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
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操作、研
究初步得出规律,再让学生仔细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
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是要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 ”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
闪现,教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是两个,三个、四个数……的
和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
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得出一个“除法分配律”。
4.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使知识内化的
一种读书方法。通过比较,把干扰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的。
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的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学习过
程的正迁移。
例如有道“分数与除法”例题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
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 “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
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
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
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误区三:数学阅读=课内阅读
【现象描述】
曾对学生进行了数学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问题是:是否喜欢阅读;做数学题(解
决问题)一般读几遍题目;课外还进行过哪些数学阅读(不含各类习题书)?第一个问题
答案是喜欢阅读的占89%,但主要是偏向故事书、小说等语文方面的。第二个问题,读
一遍的占11%,读两遍的占35%,读懂为止的占54%,看过数学课外书(不含各类习题
书)的学生仅占10%。不少老师也反映他们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指导主要在课内,课外也
很少有阅读要求。这表明不少学生以致于教师都误以为数学的课内阅读就是数学阅读。
【原因分析】
这种误解在于,忽视了数学阅读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它包括课前的阅读,
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往往只是数学教材及相应的习题集,
而且常常是在课堂上阅读。
【解决策略】
1.重视课前阅读。
课前应提出明确要求,精心组织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首
先要找到新知识涉及到哪些旧知识,读“引子”,读“为什么”,激发自己求知与探索的
欲望。其次阅读旧知识,看看是否都已掌握,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应马上阅读课本或请
教老师和同学。最后要阅读新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记住它的含义,找出不明白的,等
待老师的讲解。
2.强化课后阅读
通过课前和课堂的阅读,虽然已经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难点,但是,它并没有完全
成为自己的知识,并没有融会贯通,所以课后阅读是必要的。同时,课后的阅读复习,
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经久不忘。课后应再次阅读课本,先复习后做作业,在理解的
基础上复习与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尤其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更要阅读
好课本。
更多推荐
数学,阅读,学生,教师,知识,理解,问题,提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