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2011抚顺中考数学试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认识角》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
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
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
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
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
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
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
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
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
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
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
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
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二:《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
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
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
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
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
更多推荐
学生,教师,教学,提问,数学,课堂,面积,生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