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高考数学试卷文科海南卷)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

但到了三年级知识点难度明显增大了。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学三

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

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

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

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

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

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

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

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

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

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

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

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

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

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

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

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

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

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

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

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

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

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

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

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

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

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

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

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

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

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

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

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

配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更多推荐

学习,学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