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高三数学试卷理科山东)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优秀5篇)
找规律评课稿 篇一
本学期听了胡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节课,现在说说我的感受。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合理运用
了课件,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收放自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良好。在最后的练习方面,
练习内容还要甄选一下。找规律的过程要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对于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学
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学走到这一步还是浅层次的,是远远不够的,要
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要引领学生走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
面:一一对应,让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对规律的本质认识。
规律的描述不应强求统一,而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不少教师教学时,先
借助主题图教学“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其实教材没有给出标
准的叙述。我想教材的意图还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只要准确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
制。
要通过变式去理解规律,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一一间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题中的两
端相同的情况,还有两端不同,排成圆形的情况。通过画图、实物展示、动画演示使学生认
识到: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有剩余,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没有剩余,就同样多。通过变
换的形式去认识不变的本质。
找规律评课稿 篇二
xx老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
排列特征及其规律。课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缝”简单导入,直接而又生动,很快引导学生感
悟到“指、缝、指、缝、指、缝、指、缝、指”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她创设多种情境,
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她利用多媒体手段,鲜活的课件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
在手帕、栅栏、夹子等等多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观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规律,即:一一
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种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
堂课,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xx老师的数学基本功也很扎实,教学
语言干脆利索,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是精心
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很好。间隔排列规律教学就是要搞清三点:
第一,什么是间隔排列。
第二,间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种间隔排列有什么特征,其规律是怎样的。
由于此课是第一课时,因此,第一个问题学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
个问题,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还不是很清晰,随着后面的学习,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建议:
本节课上,利用已有的练习资源和教学情境,可以试着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后两点,步子再大
些,比如,间隔排列的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会怎样?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又会怎样?
当物体围成一圈时又会怎样?加强比较教学,在比较中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类别的不同
特征,从而更好的揭示规律,并为下一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找规律》评课稿 篇三
贾老师的这节《找规律》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一、是一堂“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课
贾老师在彩旗这一教学内容中,通过让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在学生的不断说出红、黄、
红、黄时能够适时引导“小朋友都提到了红、黄就称为一组”,紧接着课件移动这一组“像
这一样的叫做重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倒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当学生找出了灯笼中的规律时,学生表述“紫、黄、紫、黄”时,贾老师马上引导“你
可以说得更简单点吗”,重点直指本节课的重点。
二、是一堂“形式简单,层次分明的”的课
在教材主题图的内容中,先是彩旗重点教学规律的内容,花朵和灯笼则是再次突出找规
律的内容,在小朋友这幅图中则让学生体会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得出不同的规律,一层一
层逐步递进,突出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练习中,也通过颜色、形状、颜色和形状、两个一组、三个一组、四个一组,对学生
的要求依次提高,最后更是让学生创造规律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体现规律的美和在生活中
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内容很扎实但有显得内容样式不足。一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这节课很好的扎实了规律这一概念但却在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如可以在规律的形式
上,有声音的、肢体的,而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和形式上,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在规律上规律
的样式不仅可以是—(横排的样式)找规律,可以以(环状的样式)、(竖排的样式)。在丰
富的材料中,使学生的每个感知都充分去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找规律评课稿 篇四
一、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
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
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
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找规律教学所揭示的规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学不是为
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所以找规
律的重心应该在于“找”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
展开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首先,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
关于“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搭配的方案,这期间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这把动态操作中的思想和逻辑用更为直观
但又更为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阶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经开始孕育抽象了;最后让学生
体会符号算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
并且该课所体现的“实物操作——数形结合——归纳论证”这一探究过程也使学生体验了数
学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现象内在的本质——规律的数学表达
找规律重视过程,但不等于不要结论。
找规律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标志。如果正确地概括出一类现象的规律,就准确了解了这类
现象的本质特点。人们探索规律(包括学生找规律活动),应该概括出规律。概括规律是发
展思维的极好时机。概括规律需要对一类现象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抽象,需要对一类现象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归纳。概括规律是高强度、高效度的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锻炼,能
促进思维发展。尤其是以适当的形式表示规律,具有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良好
思维品质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一个观念: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合
情推理的发现阶段和演绎推理的论证阶段,这样数学教学才完整。
教学中教* *师并没有放弃引导学生归纳和论证,而是通过必要的变式,让学生积累多个
同类规律的案例,有了多个案例,就为不完全归纳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对这些平行资源进行
抽象就会获得猜想:帽子的数量×木偶的数量=搭配方案的数量。这个结论还不是定论,只
是一种可能,对这个结论还必须进行证明。小学阶段的证明不可能像中学一样严格的演绎推
理,但可以通过演算(即换个数试一试),或者把算式与意义挂起钩来(这一点做得不够),
即算式的本质意义是求几个几,这样学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结论也就获得了证明。经历
了这个“归纳-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
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科学结论(包括
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也就
是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通过演绎推理验证猜想。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
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
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找规律评课稿 篇五
一、教学风格——大气亲和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
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
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
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
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
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
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
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
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
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
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
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
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
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
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
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 );第30组第2
个是( );第100组第3个是( )。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
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更多推荐
学生,规律,数学,教学,引导,排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