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发(作者:小升初系统总复习数学试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第【1】篇〗
《周长》是学生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边线”“轮廓”“一周”这些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有利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数学课和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周长》这一课,正是基于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理解、建立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1、联系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
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课的一开始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联系,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情景入手,从具体实物中逐步抽象并呈现出已经认识的5个平面图形,并且依托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建立、理解周长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大树有多粗、腰围有多长,这些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
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停留于表面,基于生活经验一样画瓢的学着做,但为什么这样做,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清楚.本节课,教师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感悟大树的横切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测量出大树树桩一周的长度,就能知道大树有多粗,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在测量腰围上,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了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用周长的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点一点、描一描、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在点上起点,又回到起点,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一周的概念;在描图形周长的时候,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边线是直的,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在与同伴说的过程中,把自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上升为理论,实践与理论自然而然的相结合,初步体验、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感受数学思维的抽象与严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让学生创造数学
基于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与体验,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
发表意见,尝试采用不同的策略求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圆),有的则只需量一条边长度就可以求出图形的周长,还有的用方格纸来测量四条边的长度……学生呈现出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运用,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合理性,同时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而在求圆的周长过程中,学生尝试用绳子绕圆一周,然后做一个记号,把绳子拉直,并在尺子上一量,这样就可以大概的得到圆的周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数学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教师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学校操场要进行改建,出示两幅改建前后的按比例缩小的平面图形,引发学生思考:对你们上体育课有没有影响?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上体育课的地方小了,也就是面积缩小了.对于周长,学生有的猜测变长了、有的猜测变短了、也有的认为不变.于是我鼓励学生借助方格纸数一数,也可以移一移,最终验证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通过辨析“周长”与“面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概念与数学学
习的严谨性.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第【2】篇〗
在《什么是周长》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学生因此有了描树叶的欲望;紧接着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案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案和其他教案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和其他教案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合作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第【3】篇〗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永远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一开课,我就创设了“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头像剪下来”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到很新鲜。接着我又创设了描自己想要得到的图形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先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像,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接着用手摸一摸桌子的周长。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更多推荐
学生,周长,数学,学习,图形,生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