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高一必修2数学试卷五张)
2021河南中考数学试卷评析(附5年)
2021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基本延续了去年的题型结构,内容覆盖面广,大部分题目偏基础,但是稳中有新、目标明确,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到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查。今年中考数学试卷整体结构与往年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变化向我们指引了中考的新方向.
一、从分值上看,填选的分值保持不变,解答题方面16题分值从8分改为10分,21题由10分改为9分,23题由11分改为10分;略微调整了基础题与难题之间的分数比例,践行国家提倡的双减行动.从这个方向看,河南中考相对于前几年,有意识的在下调难度.
二、从题型来看,15题没有延续去年最值问题的考查,回归了折叠问题,不过也有创新点,出现了2次折叠,但分析角度并没有太大变化;16题由化简求值改为分别进行数的计算与式的计算;22题去年的新函数问题今年没有再延续,但探究函数本身相关性质仍是主要考查点;同时23题由经典的类比探究改为探究尺规作图的原理及应用.从这些变化的角度来说,题型的变化更灵活,更重视数学基础,数学思维的考查,而弱化了题目的综合度.这个方向是要引导学生更重视课本,扎实基础.培养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而不是死搬硬套知识套路,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从题目背景来看,很多题目都融合现实背景.例如第2题体现了河南人民互相帮扶的可贵品质;第8题的北斗,天问,高铁,九章唤醒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13题和17题体现了数据统计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19题、20题、21题从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到现代的经济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些变化彰显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育人价值.
四、整体来看,从去年的中考改革以来,河南中考更重视了题目的推陈出新,更突出对于知识应用性的考查,凸显了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对于善于探索,追根溯源的学生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死记硬背,生搬套路的学生则会痛苦一些,这有利于改变现有的一些教育现况,从中高考开始改革才能真正带来学校的变革。
五、稳中有新。对于大部分九年级学生来讲,拿到试卷的第一时间一定是非常熟悉的感觉,无论从各个知识点还是题型结构,基本上可以说是天天练,但是在题方面还是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变。
例如选择题第10题由原来的函数图像问题变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规律探索题,填空题第15题由原来的折叠成直角三角形、折叠成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变成了折叠落点问题。第23题二次函数综合题的最后一问也不再是存在性问题,而是求含参数的一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转化能力,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六、目标明确。本次考试更大的收获应该是进一步明确了将来初中数学的目标:综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1年的第21题和2016年的第21题以及2021年的第18题都是从函数的图像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计算等方式解决函数的交点和面积问题。这道题立意新颖,目标明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想象,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并能将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
总之,本次试卷知识点覆盖很全面,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学科素养,同时对新的九年级同学也有很明确的导向作用。
附:五年试卷情况分析 一、中考数学近五年考点评析
1、遵循课标,体现理念
五年来中考试题遵循课标,整体较平和,试题注重考查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注重考查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层次分明,难度适中。
2、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如2015年测树高,2016年求国旗上升时间,2017年海监船航行救援,2018年高低杠等,试卷突出考查了学生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思想,体验活动
五年来中考题在考查数学规律、数学技能的同时,更突出考查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
4、较强的继承原则,恰当的互补原则。
近五年中考考试内容,基本保持每年80%以上内容不变,但每年都有小的创新。同时,当某部分内容简答题没有考,那么选择、填空题大多数都会考察到。
二、试卷结构
2013年以来,我省中招数学考试试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类型,共23道题(八七八结构),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闭卷笔试形式.
题型及所占分值为:
第一大题:选择题(1-10)共30分; 第二大题:填空题(11-15)共15分;
第三大题:解答题(16-23)8小题共75分(其中:第16题8分,第17、18、19、20小题每题9分,第21、22小题每题10分,第23小题11分)。
三、试题比例
1、从各能力层次上看:
80%为中等及中等以下难度题目,100人参加考试,大约有50人得分在90分以上。
普通学生在80—100之间,要考重点高中100-108之间,省级一类重点114-120之间。
2、从学段上看:
2013
七24%
年级
八42%
年级 %
%
36.738% 30% 26% 32%
年 年
31.716% 20% 24% 22%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九34%
年级 %
31.746% 50% 50% 46%
四、近五年中招试题比较
题2013
号
相反1
数
对称2
图形
方程科求解(一3
元二次方程)
分式4td> 数
中位指数幂运算
整方程化解式运算
不5d> 图
求解
6 三视数据中一元方程
展开概率 等式组例函数 中位数 中位数
反比众数众数运算
整式求解
法
角度学计数图 图 体展开图
三视三视正方计数法 视图 计数法 计数法 计数法
大小
科学数大小
三数
科学大小
科学数
科学实数2014
5
实相反实数相反2012016 2017 2018 图 分析 位线定理
二次方程根与∆的关系
组
一元平行圆切7
线定理
质 形性质
关系td>
二次动点8 函数对称问题
轴
平行实数9
计算 计算 数计算 计算 问题
合坐标系
10
平行线性质
不等式组求解
比例线段
平行线性质
一元11
分式化简
中垂线性质
反比例
二次方程根与∆的关系
12
扇形弧长
二次函数对称二概率
次函数式组求解 的度数
不等求角实数计算
实数计算
阴影面积问题
动点问题
实数实实数旋转四边形结点问题 问题
动旋转概率 概率
四边形性行四边方差
判定 根与∆的平菱形二次方程轴
1概率
3
14
15
阴影面积
翻折问题
阴影面积
翻折问题
概率
比大小
概率
阴影面积
翻折问题
二次函数顶点
阴影面积
翻折问题
反比例函数
阴影面积
翻折问题
化简不等式组
阴影面积
对称问题
16
化简求值
化简求值
化简求值
化简求值(整求值
式)
化简求值
圆与17
数据特殊四边分析
形
圆数据与特殊分析
四边形
反比分析 分析
数据数据特殊1四边形证8
明
分析 据分析
形
数据数圆与圆与特殊四边三角形 (加了作图)
一圆与三角元二次函数应用
方程根三角特殊四边函数应用
形
例函数19
三角函数应用
三角函数应用 与∆的关系
函数2综合应用0 (一次、反比例)
方程2应用(二1
元)
22 题
探究题
元)
探究(二元)
探究题
二二次2函数综合3
应用 应用
用
【一】、选择题特点:
1、五年中选择题三年ABCD各选两个,17、18年改为10道以后也是平均分布。
2、第1题一定是有理数的比较与计算。
3、三视图一定有一题,统计一定有题。
函数综合综合应应用 应用 应用
二次次函数函数综合函数综合函数综合二次二次二次题
探究题
应用(二程应用图象规律
元)
探究题
次函数)
探究函数三综合应用角函数(一次、应用
反比例)
方程方函数应用(二应用(一程应用)
反比例)
方程方程设计(方(一次、函数应用
方案综合应用三角函数4、六年内科学计数法、函数图象运动问题找规律求坐标考查五年。
5、圆知识小题不再考查,但出现反比例函数.
6、第1-5题一般是送分题(不能要不起!),第6---8题属基础题,第9、10题难度稍大(学会猜,学会利用规律1合理推测)。
【二】、填空题特点
1、填空第1题为实数的运算(根式、绝对值、0、负指数)。
2、第15题为图形折叠,综合性强难度大且一题双解。一题多解、双解题每年只一题。
3、第14题为三角形、四边形、扇形、抛物线组合求阴影部分面积。
4、概率、二次函数、角度计算每年必有一题。
5、第11--13为基础题,第14题为提高拓展题,第15题为综合应用题(翻折问题),失分很严重。
6、填空题是学生失分严重的“重灾区”。
选择填空:基础学生是否能超常发挥,中等生是否正常发挥。
【三】、解答题特点
1、第16题化简求值,第22题几何探究,第23题二次函数综合题每年固定不变。
2、统计题(扇形图、条形图是重点),解直角三角形每年出一题,位置不定。 3、应用题的几种变化:方程(组)、不等式(组)、一次函数、方案设计。(方程、不等式考察更多)
4、几何小综合几种变化:圆、特殊四边形、三角形。(圆基本必考)
5、变化中的一道题:反比例函数(常考,2018加了作图),一元二次方程2015,函数图像综合应用2016(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前六道大题决定了中等生是否能超常发挥
第10题(选择)、15题(填空)、22题(解答探究)、23题(解答),决定了优等生、特优生能否正常发挥
五、高频考点总结
选择、填空题高频考点:
1.实数的相关概念(含实数大小的比较);
2.三视图(含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3.科学记数法;
4.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度;
5.方程或不等式(组)或整式的运算;
6.调查方式与数据分析;
7.图形变换与坐标(规律探索题);
8.实数的计算;
9.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0.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1.概率的计算;
12.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化归思想);
13.几何图形的折叠与动点问题(分类思想)。
解答题高频考点
1.分式或整式的化简与求值;
2.圆与三角形或四边形综合的证明、计算;
3.分析统计图表(2个组合);
4.锐角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特殊角+非特殊角);
5.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综合问题;
6.方程(组)、不等式(组)实际应用;
7.类比、拓展探究题;
8.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结合的动点压轴题。
五、数学试卷失分点
失分点一:错位答题
考生答的是第一题,但答题卡上却做在第二题的位置上,由于中考实行网上分题阅卷,阅卷老师只能看到他所评试题区域内的答案,所以答错位的题评卷老师无法正常阅评,建议考生在答题之前一定要对准答题卡的位置。
失分点二:答题字迹不清晰
考生答题时,字迹不清晰或者涂选择题的时候涂得太轻,都容易造成答案扫描后不清楚,影响老师判卷。另外,考生万一答错只需要在错误答案上划条斜线即可,并在指定位置写上正确答案。 失分点三:不按题目要求答题
考生在看到自己熟悉的题目时容易疏忽,如数学考试中要求写理由和运算,而考生只写了结果而不写简要的过程和依据。
失分点四:不按解题格式答题
考生解题格式一定要按课本要求,否则会因不规范答题失分。老师建议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学会用数学语言答题,按照中考答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作答。不能随心所欲地用口语作答。
失分点五:省略步骤,失得分点
解答题给分方式是“踩点给分”,建议考生根据分值多回答一个要点,因为中考阅卷是“不写不得分,多写不扣分”,所以三分的题目最好能回答四点,这样避免出现“踩分点”不全。题目再难,每个题目中的条件总是可以推导出结论,实在不行,写出题中应该用到的公式,也可能有得分点。数学考试中,很多大题是按照步骤给分,而且大题的前一、两个问题都比较容易,看到不擅长的内容就放弃,这样不可取。
失分点六:答题卡涂写不规范
按照要求,答题卡只能用2B铅笔涂写,有些考生不按照答题卡要求涂写,涂得过重过轻都有可能影响得分。在填涂答题卡时,最好轻重大小都能一致。另外,建议考生在选择题全部做完以后首先将答题卡涂完。
六、学生解题策略 1、作题顺序:因为整张试卷是由易到难,每个大题也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应按题号顺序答题。
2、时间安排:第一大题选择题5分钟,第二大题填空题10分钟,第16---19题每题5分钟共20分钟,第20、21题每题10分钟共20分钟,第22题15分钟,第23题20分钟,最后余10分钟验卷和涂卡。
3、高效用时:难题不打持久战,可暂时放弃,待完成其他题目后再杀回马枪。
4、审题认真:它是解题的开始和基础,要审清题目的所有条件和答题要求,不要丢三落四或南辕北辙。
5、分段得分:一道解答题做不出,并不是一点不懂一点不会,可将片面的思路转化为得分点,如方程、不等式能写就写,可得步骤分。
七、搞好三轮复习,上好三种课
数学课有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新授课,有解题思路探索和规律总结的习题课,有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和联系实际的复习课。
(一)、新授课
新授课首先要做好过渡,即知识的铺垫。让学生通过教师巧选的习题练习,获得沿着旧知识轨道奔跑的惯性去学习新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利用在过渡中所做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去尝试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展开新知识面,在更高一个层次面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解题方法和规律。最后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去巩固深化新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一些实际生活问题的升级练习,并为下一节新授课的过渡打好基础。
(二)、习题课
要掌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诀窍。除了听老师讲,看老师做以外,要自己多做习题,而且要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遇到问题要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在听课时要注意老师展示的解题思维过程,要多思考、多探究、多尝试,发现创造性的证法及解法,学会“小题小做”和“大题大做”的解题方法,对选择题、填空题一类的客观题也要认真对待绝不粗心大意,做到下笔如有神;对综合题这样的大题目不妨把“大”拆“小”,以“退”为“进”,也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拆成或退为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这些小题、简单问题想通、想透,找出规律,然后再来一个飞跃,进一步升华,就能凑成一个大题,即退中求进了。如果有了这种分解、综合的能力,加上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有什么题目难得倒我们。
(三)、复习课(专题课,试卷评讲课)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个清醒的复习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逐步学会学习。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要反思对所学习的知 识、技能有没有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要反思学习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要反思基本问题(包 括基本图形、图像等),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了,平时碰到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可归结为这些基本问题;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订出改 正的措施。在新学期大家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纠错本”,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怎么改正,通过你的努力,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并且数学复习应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通过运用,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新的一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做到举一反三、熟练应用,避免以“练”代“复”的题海战术。
八、结合初三学习进度、时间节点及学生心态变化,如何做好备考工作。
更多推荐
问题,数学,函数,学生,应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