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台湾高中数学试卷)
姜立夫
黄树棠 林伟
(中山大学)
姜立夫 谱名培珦,学名蒋佐.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平阳;1978年2月3日卒
于广州.数学、数学教育.
姜立夫出身耕读世家,祖父是增贡生,加六品衔,设馆授徒.父姜炳
农.兄姜蒋
是国学生,务
,举人.姜立夫6岁丧父,入祖父家馆学习,后受教于一位名士.10岁丧母,
由兄嫂抚养长大.兄见他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于1905年送他到平阳县学堂学习,
继而在1907年送入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1909年冬结婚,妻吴氏不久逝世.在
杭州府中学堂肄业至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庚款第二批留美生(备取).1911年9
月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1915年6月获加州大学理学士学位,9月入哈佛大学研究
院.1918年任哈佛大学助教,协助W.奥斯古德(Osgood)工作,在J.L.库利奇(Coolidge)
教授指导下,于1919年5月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The
geometry ofnon-Euclidean line-sphere transformation),署名 Chan-Chan Tsoo(姜
蒋佐),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12日,兄逝世,姜立夫旋即回国.
1920年改名姜立夫,年初任南开大学教授(至1948年冬),独力创办算学系,兼系主
任.1923年,中国科学社组织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姜立夫任主席.1926年秋,他到厦
门大学讲学一年.1931年,提出算学名词审定草案.1934年到德国,先后在汉堡大学和
格丁根大学进修二年.1936年任中国数学会创办的《中国数学杂志》编委.1938年,科
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姜立夫为委员)编的《算学名词汇编》出版.抗日战争期间,南开大学
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姜立夫到昆明执教,家属留上海.当时西南的
科学空气相当浓厚,数学家们感到有组织学会的必要,而原设在上海的中国数学会战时又
与西南各省无法联络.姜立夫在昆明领导建立了新中国数学会,任会长,并筹建中央研究
院数学研究所.1945年,在《科学记录》上发表论文“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A matrix
theory of circles and spheres).
抗日战争胜利后,姜立夫返上海.国立编译馆的《数学名词》出版.1946年6月到
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进修,数学研究所筹备工作由陈省身代理.1947年7月数学研
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姜立夫被任命为所长,仍由陈省身代理.1948年6月自美国返回
国内,请辞所长职,未果.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2月陈省身赴美,月底姜立夫返
数学研究所.不久,中央研究院迁台北.1949年2月初,姜立夫赴台北,家属同行.7月
借口向国民党政府汇报工作,只身返广州,随后佯称病急,接家属到广州.
1949年8月,姜立夫到岭南大学,创办数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9月,任院系调
整后的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及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1959年起任中山大学第一、二届
校务委员会委员,1963年起又兼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数学系,他一直任几何教学
小组长(后为几何教研组主任),亲自讲授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几何基础和高等几何专门
化课等,培养了几门课的教师.他讲课时曾因心肌梗塞晕倒,愈后仍坚持在家组织黎曼几
何讨论班,带领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边读书,边搞翻译,并继续进行圆素和
球素几何的研究,直至“文化大革命”为止.
姜立夫的社会兼职很多,解放前除在上述中国数学会和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任职外,
还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科学研究补助金委员会委员,北京
图书馆购置图书的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委员;解放以后,先
后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第一、二届理
更多推荐
委员会,委员,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