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14北京中考数学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

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

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

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

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

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

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

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

—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

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

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

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

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

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

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

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

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

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

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

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

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

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

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

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更多推荐

学生,认识,计数,活动,古人,引导,教学,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