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澄池杯初赛数学试卷)

高一数学课程纲要

(数学必修1)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必修1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

课时:37课时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设计者:威海四中高一数学组

一 背景分析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概念与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代数学的基础。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

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在初中对符号表示有一定

的理解,对集合的符号能够接受,但由于本章包含较多的符号与相应的新概念,有些概念、

符号对于初学者容易混淆,这些因素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并且处理这一部分

教材时,要注意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概括、类比等)。

学生初中阶段学习了简单的常用逻辑用语,有一定的基础,但本模块中涉及的量词,充

分必要条件,命题的四种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二)等式与不等式

不等式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不等

式(组)的解法,对不等式有了感性的认识,学会了解决最简单的关于不等式的问题。在高

中阶段,需要学习均值定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通过这一阶段

的学习,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三)函数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是基础的数学语言,这一章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

为学好高中数学起着重要作用。教材从初中已学习函数概念说起,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理解

5

函数概念。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学科。学

生由初中变化的观点理解函数到高中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需要学生认知结构上发生变化。

二 课程目标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掌握有关符号(如

、、、、、

关系与运算.

2.掌握有关概念如子集、真子集、相等、交集、并集、全集、补集、并理解相关性质.

3.会求给定集合的子集,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

4.理解集合的特征性质,会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一些集合,如常用数集、解集和基本

图形的集合,会用区间表示数集.

5.

学生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能正确地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逻辑

推理,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数学对象和论证数学结论中的作用,能利用逻辑用语准确的表达

数学内容,提高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二)等式与不等式

梳理等式的性质和方程及方程组的解,学生能够从数和形两个方面来认识不等式,通过

类比,理解等式和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和比较大小;

能利用做差比较法收获均值定理,并能运用均值定理求解简单的最值问题.

(三)函数

1.在初中用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描述函数的基础上,会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来刻画函

数,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了解取整函数.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初步掌握换元法的简单应用,会用待定系数法求

函数解析式,掌握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会运用图象理解与研究函数性质.

3.借助函数图象,会用符号语言表达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学会运用单调性的定义判断

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理解它们的作用和实际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

意义.

5

C

U

A

)与维恩图,会用它们表示集合之间

4.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

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

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三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数学必修

1》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周 次 内 容 具体安排

周一: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周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第1周集合与常用逻

辑用语 9.2-9.5

周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周四:讲评

周五:命题与量词

周一:周末作业讲评

周二: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第2周

常用逻辑用语 周三:充分、必要条件

周四:讲评

周五:习题课

周一:周末作业讲评

周二: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

第3周

9.16-9.20

等式与不等式 周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及其根与系数的关系

周四:方程组的解集

周五:不等式及其性质

周一:周末作业讲评

周二:不等式的解集

第4周

9.23-9.27

不等式 周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周四: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

周五:讲评

9.9-9.13

5

周六: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周日:函数的单调性

第5周

9.28-9.30

函数 周一:讲评

第6周

10.1-10.7

国庆假期

周一:作业讲评

周二:函数的奇偶性

第7周

10.7-10.11

函数

周三:讲评

周四: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周五:函数的应用

四 课程实施

(一) 课程资源

1.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2.学案:设计《导学案》,并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微课》和课后

习题;

3.设备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具,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利用高考

资源网、中华资源网等网站筛选习题和测试题。

(二)实施方式

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探究交流、合作解疑、共享释疑、拓展提

升;课后进行巩固提高,辅以阶段小测、章末小测。

(三) 教/学方式

5

1.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让

学生列举实例法,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创设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以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熟悉三种语言特点,并能灵活转化。在集合关系与运算中,使用

文氏图是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运用集合语言和其它数学语言,此处应多给学

生训练机会.

2.函数一节重点是函数概念,难点是深化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定义的理解应多举一些实

例,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定义域表述时要强调解题结果的书写形式。

求值域的关键是重视对应法则的作用,特别要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制约。换元法的实质是转

化,函数图象重在通过画图,能够读图,用图,这个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函数的单调性与奇

偶性是其两个重要性质,在教学中要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从图象开始,逐步上升,通过教

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通过零点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 数学建模活动,本章课题由教师给定,以后可逐步由教师与学生协商。活动中要让

学生经历建模的全过程,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此活动可分小组,课上课下结

合进行。

五 课程评价

1、在学习完每一章内容后进行章节测试,总分150分,学生得分90分以上为合格;若

总分不够90分,要进行补习并进行第二次测试。

2、每一课程模块评价由两部分构成,即终结性评价(模块考试)和过程性评价(预习情

况、课堂学习状态、作业情况),对于学习态度良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对于不努力的同学及时

做好思想工作,并通过同学结对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成绩。

5


更多推荐

函数,学生,集合,学习,理解,数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