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常州中考模拟卷三数学试卷)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
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得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新的理念,一
堂堂精彩的公开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
了……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
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
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
会。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
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
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
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
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
效甚微。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
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
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
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
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
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
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
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
面对诸多的困惑,结合这么多年的从教经验,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认真的“看”,养成自学能力
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察看客观事物或问
题,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性质、公式等,
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感受力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
表象则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感知的双向活动。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
思考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
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
能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
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2、让学生自信的“说”,养成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
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
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十分重要。教师应真正确立起“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视学生为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
潜能的个体。在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创设宽松和谐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教
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复述说、个别说、集
体说、同桌互说,邻座小议,前后互评等。例如在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时,
按照主题图的提示,利用1米长的绳子和各种测量工具,学生积极活动起来。交流时,学
生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方法,把自己小组内怎样把绳子拉直,怎样拉米尺,怎样用20厘米
长的尺子一下一下认真测量的过程以及测量后大家怎样计算,得出“l米=100厘米”的正
确结论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的“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
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使学生身心振奋,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目的,进
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让学生大胆的“猜”,养成创新能力
大胆的“猜”是指研究的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
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作不出伟大的
发现”,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
创新机会;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用信
封把三角形装起来,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先引导学生猜 一猜:“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跟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然后再验
证。又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中教师拿出一个装有各种形体的布袋,让学生蒙上眼睛猜
一猜,或者在教学完10的分与合后让同桌左边的学生想一种分法,右边的学生猜,这种
“猜”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4、让学生活泼的“动”,养成操作能力
所谓活泼的“动”,是指遵循斯托利亚关于“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的论断,
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实验、测量、调查、游戏等活动,从学生之间的多次思维互动中发现
数学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
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小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
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面、剪剪、拼拼、量量、摸
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
慧。
5、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养成探索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勇
敢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做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
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时,老师伸出右手,问学生:“你老师的手中得
到了什么数字?生答:5个手指。师说:我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
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己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再如我在教学“10的组成”这一内容时,我通过课件演示树上的10只小鸟,一个小朋友
端来两碗食物,问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这有趣的情境,立刻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
学生情感的积极投人。很快有的学生说出2只小鸟吃一碗食物。另外8只小鸟吃一碗食
物……甚至有的学生说出10只小鸟吃一碗食物,另外一碗没有小鸟吃。这样做改变了原来
单纯用摆小棒、摆圆片的设计,让学生在喜爱的情景中自主探索出知识,解决了10的组
成这一知识点。教师还可适时的用学生的姓名命名口算方法,这样不仅再次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还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生的“表现”往往建筑在独立探索之上,为了
“表现”好,他们会想出各种方法,让班级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这样学生的探索能力会得
到明显提高。
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激发起来会使父母、老师,甚至自
己大为惊讶,这方面,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异想,开发特长,释放能耐。因此,一方面,
教师要给学生的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
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的智慧火花,才得以
闪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更多推荐
学生,教学,教师,数学,学习,知识,老师,得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