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发(作者:衡水2022一模数学试卷)

聊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

根据有关档案史料,现将聊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整理出来,以誌聊城大学揭牌庆典。聊城大学由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聊城师范学院发展而来。由于水平有限和资料不足,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第一批参加筹建山师分院的同志:1974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山东师范学院要利用其原在聊城的校舍,从院中抽调三分之一的干部、教师和三分之一的校具、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于是,山东师范学院组成了以邵阳、吴毅光、曹佐成、王瑞献等人组成的筹建分院领导小组。8月22日,领导小组成员与原留守在聊城的同志们一起参加筹建工作。

第一届学生:第一届学生是1974级学员,1974年9月25、26日入学,中文、政治两个专业招生,学制三年。

关于山师分院建院的文件:1974年11月23日,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74]109号文件,决定建立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设政治、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专业,发展规模为1200人。文件规定分院建立党委会、革委会,均由其总院和所在地区党委双重领导,以总院领导为主。分院按省属高等院校一级配备领导干部,发给有关文件。

第一座教学楼:即东教学楼,1974年12月竣工,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7279平方米。

第一批干部任命:1975年3月16日,山东师范学院党委任命分院中文、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六个系的党总支副书记和副主任。

第一届山师分院领导班子:1975年10月27日,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75]147号文件任命中共山东师院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邵阳兼任分院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许万晓(工宣队员)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商善修、曹佐成任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刘学仲、宋保旺、姜钟松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第一届学生会:1975年成立,主席宋恩海,副主席张宝海、于茂阳。

第一条校内沥青路:由师院师生员工共同修筑的第一条校内沥青路,于1976年4月修筑成功,建筑面积6111平方米,共用工4000多个劳动日,节约资金1万多元,费时三周。

第一届毕业生:我院第一届毕业生是1974级学生,1977年7月毕业离校。

第一份学术刊物:1977年11月《语文教学研究》第一期(创刊号)出版,由中文系和聊城地区教育局合办。

第一批晋升的讲师: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1978年5月26日,公布我院晋升的第一批讲师,共29名,其中政治系5名,中文系6名,英语系2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6名,化学系3名。

第一批晋升的副教授:1978年5月12日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公布我院晋升的第一批副教授,有中文系孙良明、薛绥之,数学系杨子胥。

第一任山师分院院长:1978年6月23日,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78]47号文件决定,刘汉民任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院长,庄子正、曹佐成任副院长。

第一批科学研究室:1978年11月20日,经山东省教育局批准,我院成立应用数学研究室和有机化学研究室。

第一届团委会:1978年12月20日,共青团山东省委鲁青发[1978]18号文件,批准姜钟松任团委书记,于茂阳任副书记。

第一座教工宿舍楼: 1号教工宿舍楼,1978年竣工,建筑面积为1811平方米。

第一位出国留学的教师:1978年,经过考试,我院外语系教师张传真到马耳他留学。

第一届田径运动会:第一届田径运动会于1979年5月12日举行,历时两天。

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于1979年9月20日入学,共有高等代数和中国现代文学两个专业招生。

第一届硕士生导师:1979年确定,数学系杨子胥副教授,中文系薛绥之副教授为我院硕士生导师。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1979年9月28日成立,主任王春华,副主任庄子正、薛绥之。

第一届中共山师分院纪委检查委员会:于1980年1月11日成立,刘汉民兼任纪委书记。

第一届山师分院党委:1979年4月17日,刘汉民传达省委3月29日电报关于山师分院党的核心小组改为党委会的意见,刘汉民任党委书记,庄子正、刘学仲、姜钟松任党委常委。

第一届夜大学学生:第一届夜大学学生于1980年11月24日入学,共招收政治、中文、英语、数学四个专业夜大学学生692人。

第一座学生宿舍楼:即1号学生宿舍楼,于1980年竣工,为砖混结构,高三层,建筑面积3303平方米。

第一批晋升的教授:1981年1月16日,省文委通知,薛绥之提升为中文系教授。

第一届教工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81年5月21日召开,王春华做工作报告,选举王文正为院工会主席,周明、白志敏为副主席。

教育部关于增设聊城师范学院的文件:1981年7月,教育部[1981]教计事字157号文件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增设聊城师范学院,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为基础建校。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聊城师范学院的文件:1981年9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1981)124号文件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聊城师范学院,以山师分院为基础建校。规模2500人,由教育厅主管。

第一任聊城师范学院院长:1981年9月24日,山东省委组织部通知,原山师分院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后,其原院级、处级干部的职务名称从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文件下达之日起,即做相应改变,不再另行办理任免手续。原山师分院院长王春华即为聊城师范学院院长。

第一届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1981年9月24日,成立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王春华任主任委员,薛绥之、杨子胥任副主任委员。

列入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2年1月1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我院为首批有权授予学士学位权的高校之一。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创刊:第一期学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号)于1982年2月出版,内部发行。

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1982年3月11公布,薛绥之任主席,杨子胥任副主席。

第一次进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1982年7月,对1977级本科生进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其266名本科生中,有249人被授予学士学位,占总人数的93.6%。

第一批名誉教授:1982年9月13日,学校聘请著名学者季羡林,戈宝权先生为名誉教授,是我院聘请的首批校外名誉教授。

第一座图书馆楼:即现今的老图书馆楼,1980年竣工,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5344平方米。

第一届函授本科招生:1982年12月,中文、数学、物理三专业本科函授共招生480人。

第一届大学生艺术节:第一届大学生艺术节在1983年5月4日举办。

第一批山东省政协委员:1983年4月,杨子胥、史恩涛、薛绥之、齐蕙珍当选为政协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第一位山东省人大代表:1983年4月,汪德营当选为山东省第六届人大代表。

第一位山东省优秀教师:1983年,数学系杨子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

第一次获得山东省社联科研奖:1983年,我院教师科学研究成果第一次参加山东省1981--1983年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其中贾蔚昌参加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获一等奖;王世舜《尚书译著》、韩立群《郭沫若的文艺观及其发展》获二等奖,王礼训《用共产主义原则指引第一国际的斗争》、徐玲、汪德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浅见》、孙慎之《茅盾文学道路的光辉起点》、薛绥之《鲁迅先生在日本》等获三等奖。

夜大学学生第一次在全国大型会议上受到表扬:1984年1月19日,原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办公厅副厅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座谈上,高度赞颂我校第一 届夜大学中的16位农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第一代新型农民。

《聊城师院报》创刊:经上级批准,《聊城师院报》于1984年9月28日创刊。

我院学生第一次与当代中国青年楷模在北京联欢:1985年4月28日,我院政治系1981级80名学生在北京西山公园与当代中国青年楷模朱伯儒、张海迪座谈联欢。

第一位外籍兼职教授:1985年3月,聘请瑞典瑞雪平大学赵光安先生为兼职教授。

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我校于1985年9月10日举行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并为30年教龄的教师颁发证书。

第一批外籍教师:1985年9月3日,第一批外籍教师吕蓓卡·安·巴克和林·玛丽亚·赫德森到校任教。

第一次实验室工作会议:1985年10月11日召开,会议通过了《聊城师院实验室管理条例》,对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第一届教工田径运动会:1985年11月3日,举行首届教工田径运动会,会期两天。

《共产国际研究资料》创刊:《共产国际研究资料》是专门研究共产国际的刊物,1985年11月(创刊号)出版。1988年之后易名为《共产国际研究》、《世界共运研究》。

第一次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奖:1985年,我院张效之《东方文学简编》、宋益乔《落花生主义与许地山的后期创作》、王礼训《全面领会经典作家关于全德工人联合会的论述》、程玉海《正确认识共产国际初期的\"世界革命论\"》,张明《谈谈主观能动性中的主动性》等获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刘道杰的《PAH一乳化剂OP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血清中的锌和铜》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1986年1月17日,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召开,曹佐成主持,张明做工作报告。

第一个大型外国大学访华团:1987年7月2日,第一个来校的大型外国大学访华团——美国新澳尔良大学访华团一行12人来院访问。3日结束。

第一期学生军训:1987年11月2日,在学校农场军训基地举行。

第一批委培硕士研究生回校工作:1988年7月,我校首批代培硕士研究生回校工作。

《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1988年11月,《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期(创刊号)出版。

第一批全国优秀教师:1988年,中文系钟美兰,物理系苏永道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第一批研究所:1989年1月23日,聊师院科发[1989]2号文件公布: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傅斯年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共产国际研究所。这是学校的第一批研究所。

第一次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学校参加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共有五项成果获山东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一位新长征突击手:1989年,程玉海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第一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外籍教师:1991年9月,以山东省外国专家代表身份出席国庆招待会的外籍教师艾格尼斯·林斯著孟女士,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并荣获首届国际友谊奖。

第一个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5月1日,我院王文正等研制的“KGS-2-1型可控寻迹光纤彩色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荣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首届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校生声乐比赛:1991年6月8日,受山东省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的委托,第一届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校生声乐比赛决赛在我校举行。来自全省11所高等师范学校的41名选手参加了决赛。比赛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两种,专科分成A组和B组。经过12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比,各组产生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第一批省属本科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1年12月13日,山东省教委公布程玉海、张德禄、宋益乔等7位同志为省属高校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暨1990年优秀科研成果授奖大会于1992年1月7日召开。

第一次听孔繁森做报告:1992年2月28日,英语系、历史系近千名师生聘请时任聊城行署副专员、拉萨市副市长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来我校为学生做报告。

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7月1日,聊师发[1992]11号文件,学校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主要有12名同志。

第一个校训:1992年6月8日,聊师院发(1992)39号文件公布聊城师范学院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第一支校歌:1992年6月9日,聊师院发[1992]40号文件,公布《飞向美好的明天》为学校校歌,曹佐成作词,张德珠作曲。

第一批院级重点学科建设课程:1993年3月29日,聊师院发[1993]21号文件公布中国现代文学、光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高等代数为首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第一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3年4月,中文系“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

第一批委培博士回校工作:1993年7月,我院的第一批委培博士马春林、姜志进等回校工作。

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1993年9月17日,学校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18日会议结束。

聊城师院新闻电视台首次开播:1993年10月26日,聊城师院新闻电视台首次开播,王文正做首播讲话。

第一次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993年12月20日,我校韩立群、范汝盐等8位教师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第一个二级学院:学校建立的第一个二级学院是成人教育学院,1993年12月29日成立,张效之兼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孙庆珠任副院长。

第一届成人教育工作会议:1994年1月18日,第一届聊城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第一批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4年3月15日,聊城师院报公布王文正等5位教授被评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第一个短期外国留学生访问团: 1995年1月,美国(尤克萨斯)民族大学分校第一个短期留学生访问团来校学习。

第一个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5年11月6日,中文系韩立群教授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5年,王庆功〈〈我国棉产区棉花生产与流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第一届校园十佳:1996年,学校评出第一届学生校园十佳,勇珩、李春之、臧明仪、劳红美、刘英波、王慧英、潘思晓。

第一位名誉院长:1997年10月10日,学校聘请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为聊城师范学院名誉院长。

第一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评价:1997年11月16日,山东省教委师范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审查原始材料、座谈、专访、听课、测试和实地考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聊城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意见》。19日,顺利地通过教学工作评价。

第一次党代会:1998年1月7日,中共聊城师范学院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学术活动中心召开,赵润生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新一届党委、纪委委员。

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98年1月,宋益乔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次被批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46号文件批准我院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第一次全国师范学院院长联席会:1998年5月15日,第一次全国师范学位院长联席会在聊城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的34所师范院校和5所特邀学校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第一次校园文明建设评估:1999年5月10日,我校顺利通过山东省高校工委、省教委高校所进行的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达到优秀标准。

建立职业技术学院: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1999年7月聊城农业学校并入聊城师范学院并组建聊城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为二级学院,系处级建制,近期发展规模为3000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面向聊城市招收3年制专科生。

第一次大型校庆纪念活动:1999年9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25年校庆纪念活动。庆典大会由党委书记赵润生主持,院长程玉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殿魁,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委主任滕昭庆,聊城市副市长赵振兰,我校名誉校长季羡林以及国际友好学校代表,校友代表,教工代表先后发言。著名学者季羡林、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等为校庆题词留念。

南校区第一期工程:南校区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2月6日正式开工。南校区规划占地460亩,一期工程包括5栋学生公寓和一栋学生餐厅,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8月交付使用。

第一位来院讲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薛群基院士来院讲学,5月26日,薛院士被聘为兼职教授。

第一座校地合建图书馆:2002年7月20日,校地共建的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市图书馆落成,9月份投入使用。新落成的图书馆主楼高12层,建筑面积22478平方米,阅览室可容纳4000余名读者。是目前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也是首家校地共建的图书馆。

第一位学校所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名誉校长:2001年11月8日,学校聘请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先生为名誉校长。

关于聊城大学的发展思路:2002年2月25日,赵润生同志在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聊城大学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优势学科和师范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努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的办学思路。力争到2010年,把我校建成一所省内一流、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教育部关于同意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的通知:2002年2月27日, 教育部通知,同意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为多科性大学,在发展多种学科门类的同时,继续承担师范教育任务,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由山东省领导,学校发展经费由山东省统筹解决。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的通知:2002年5月2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2002)202号文件通知,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的通知,同意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同时撤销聊城师范学院建制。聊城大学由省政府主管,省教育厅领导。

第一届聊城大学领导班子:2002年7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公布聊城大学领导班子。程玉海任党委书记,宋益乔任聊城大学校长,于茂阳、王庆功任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锡忠、张泮舟、张桓、董泉增任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昌松任聊城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剑萍任副校长。赵润生任聊城大学调研员,原职级不变。

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和硕士学位授予仪式:2002届研究生于2002年7月2日举行毕业典礼和硕士学位授予仪式。

《聊城大学报》改版:聊城师范学院改建为聊城大学后,《聊城师院报》亦相应的更名为《聊城大学报》。《聊城大学报》第一期于2002年7月13日改版。

(校综合档案室辑)


更多推荐

聊城,师范学院,大学,山东省,工作,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