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会昌县数学试卷)
如何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
一、 学生数学学习畏惧心理的表现
初中数学是一部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也是一部分学生最讨厌的学科。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着
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他们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被老师抽到
时,面色通红,讲话急急巴巴,答非所问,甚至于双腿发抖。在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只能瞎编
乱造,或者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在考试时满脑子的是“不会做,不会做,不会做……”,连
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了。由于畏惧心理,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
个别同学性格变的孤僻,脾气变的暴躁,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
二、 学生畏惧心理的克服方法
1、利用鼓励和表扬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会看不起自己。”
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产生差错。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讲,差错
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产生
了差错,学生才会去分析差错的原因,去避免差错,失败是成功之母。如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一位
学生如何解方程x+1 =2,他马上回答解是x=3,还没等老师开口,其他同学是哄堂大笑,大叫两
边应减1,这位同学满脸通红,低下了头。老师马上站到这位学生一边,说这位同学很对,3不是
这一方程的解,只是比解多了2,这个学生的直接观察法,给了我们方程的另一种解法。学生解错
了,非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表扬,这位学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上课发言
变的十分积极。
2、调整节奏与方法,帮助学生消除畏惧情绪
-----
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生认为代数繁,几何难。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
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老师需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台阶,降低坡度,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各
种教具和方法,使学生听懂并接受。这样,充分利用教具,凭学生的直觉和已有的知识,用不到10
分钟时间,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果没有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在的思维活动,所以要引导学生立定志向,并通过努力去争
取成功。初中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
家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模仿,
决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
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4、明确目标
初中生学习往往没有具体的目标,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教师要按照
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检查和校正。同时对不同
层次的学生,在学业上要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对后进生辅导,也先要规定短期目标,例如测验合
格,并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学生刚学函数,数形结合的能力极差,存在着很强的畏惧心理,教师应
告诉学生,开始学时的确如此,感觉很难,每一届的每位学生都是如此,但只要不存在畏惧心理,
钻下去,就会理解,并会觉得比几何要简单的多。这样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增强了克服困
难的信心。
5、 用“尝误原理”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人生道路很难平直,很难避免遇到坎坷曲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
-----
法当然必须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的设计一些坎坷曲折,且可收到良
好的教育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
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如:略.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思维的
发展是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的胜利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学生会觉得,这些错误并不是自己的“专
利 ”,不论是谁都要错,只要自己仔细一些,谨慎一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知识和方法是完
全可以掌握的,这样就不会再存在畏惧心理了。
6、 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就会产生
焦躁颓丧的情绪,致使主体一事不成。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
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抗挫教育就是学生
在受挫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的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解题策略,努力
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如几何证明题证明时往往思路较多,但经常只有一、二条路
行的通。教师在讲解时,不应只讲行得通的方法,而先是应讲最常规的、最一般的方法,一条思路
不行就再换一条,对于较难的题目,甚至先讲四、五种行不通的方法,让大家束手无策,尝尝失败
的滋味。然后再通过审题、看图、类比、分析等多种手段解决,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思考,得出心
得。
7、 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环境影响着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而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在学习。在教学过
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
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
-----
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积极开动脑筋。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会使学生提心吊
胆,什么也无法思索。如探求较难几何题解法,碰壁几次后,终于找到解法,但证明还很复杂,教
师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讲到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教师举例狗吃骨头。既形象又生动,加深了影响,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
果。
8、要帮助学生消除考试时的畏惧心理
有这样一位女班长,平时数学成绩不错,110分的试卷能考100多分,但是她在适应性考试和
中考中都只考了71分。老师分析其考差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存在着畏惧心理,考试时对自己要
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度太快,导致许多不必的失误。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心理十分紧
张。最终造成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两头空。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
工作。考试前老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
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
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
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实践证明,学生畏惧心理的存在,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
害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努力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
更多推荐
学生,畏惧,心理,学习,数学,老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