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江西人小升初数学试卷)

《观察物体》听课录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

1.师:猜一猜这是什么?

2.公布结果。问: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猜对呢?

3.《盲人摸象》的动画片,边看边想,有什么启发?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对,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千万不能象盲人一样,只看到一部

分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经验。

1.观察教室照片。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

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2)拍的是同一个教室

(板书:相同的物体)

为什么拍出来的样子会不一样呢?

(板书:不同的样子)

(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下面的两张照片哪张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哪里拍摄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4)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

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

的?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3.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两个相对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三、观察实物,亲身体验。

1.指导“拍照”的方法。

你们想不想自己拍些照片?你有照相机吗?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架小相

机,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对准你要拍摄的物体,看清楚了就“咔嚓”

拍下来。今天我们要评出“最佳摄影奖”。

2.给茶杯“拍照”。

每组一只茶杯,放在桌子的中间,(茶杯把子朝讲台的方向)不能转动茶杯。

用“相机”对准茶杯,“相机”的高度要与茶杯一样高,看清楚茶杯的样子,然

后拍下来,照片就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了。

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记在脑子里了吗?你能把拍的照片印在纸上吗?把你

拍到的样子画下来,你拍到的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

3.展示,评价。

指名出示:你画的是茶杯吗?茶杯的把子呢?为什么看不见?

(因为茶杯的把子是朝前的,你坐在茶杯的后面,所以就看不见把子。)

画得和这个同学一样的请站起来?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和他一样?(因为

站在相同的位置来观察这只茶杯的。)

指名出示:和这个同学观察的位置相同的同学请起立,你们看到的是这

样的吗?这个长方形是什么?

这两个同学坐的位置是怎样的?他们看到的茶杯样子又是怎样的?

指名出示:和这个同学观察的位置相同的同学请起立,你们看到的茶

杯都是把子朝左的吗?猜猜你们对面的同学看到的茶杯有把子吗?

有,把子朝那边?

指名出示:你们猜对了吗?

4.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茶杯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

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去。

5.换个观察的位置,再给茶杯拍张照片,请同组的同学做出评价。

四、练习。

1.课本94页小猴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反馈,集体校对。

3.补充练习:观察恐龙玩具

4.补充练习:观察一摞数学书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板书:不同的角度)

教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今

后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在思考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

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的位置

相同的物体

— — — →

不同的样子

【评课】

杨碧瑜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

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

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

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杨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

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

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

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杨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

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杨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

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

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

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

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杨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

时候,杨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

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

什么” ……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杨老师语速

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杨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

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

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

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

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

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杨老师改变了传统教

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

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杨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恐龙这个形象。一开始让三个孩

子站在恐龙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

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到电脑上看课件中

的例题,孩子们再一次得到证实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形状确

实是不一样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玩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

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

杨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

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

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

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杨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

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

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

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六、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更多推荐

学生,观察,物体,茶杯,老师,看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