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初中万唯数学试卷怎么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

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

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

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

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

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

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3、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

米)

4、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

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

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

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更多推荐

长度,学生,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