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摘抄-峨眉山月歌主旨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荆轲刺秦王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
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
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以下
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
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
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
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
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清朝宫廷秘史 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
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
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
第 1 页 共 9 页
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
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
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
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
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
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
第 2 页 共 9 页
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
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
意盎然
)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
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
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
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
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
只能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
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
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第 3 页 共 9 页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
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
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第 4 页 共 9 页
2、
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
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
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
《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
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
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
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
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
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
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
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
第 5 页 共 9 页
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
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
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
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
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
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在根据词作内容简短易懂的特点,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重要目的,
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审美
能力。学法上采用听、想、说、品、唱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
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学习目的。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
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配乐示范朗读,想象、和词、唱词。创设情
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讲故事,走入《渔歌子》。
第 6 页 共 9 页
利用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讲张志和直钩垂钓的传说。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
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
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
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
对词牌的了解。
二、品画意,吟诵《渔冬组词 歌子》。
(一)读出节奏美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导正音)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
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拼音 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
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
部分孩子念不准。借助注释、插图指导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课件指导观
察“塞”的写法,指导写生字。
2、指导吟词。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
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
缓急。(师配乐配画范读)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
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
果,我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
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
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我
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
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
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的欣赏效果
3.生练读、指名读。
(二)读出意境美
1、读了这么多遍,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三峡文言文翻译 ,你想用上什
么呢
第 7 页 共 9 页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表达思念牵挂的句子 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4、谁再来读用你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生配乐配画朗读,读出意
境美。
5、短短的27个字,我们品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
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想象词人的神态、
心情。
6、“不须归”的意思是——“不须归”的理由是——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
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
三、悟诗情,和唱《渔歌子》。
1、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2、探讨“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
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出示关于中秋节思乡的诗句 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
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全班读)对比欣赏,初识和词。形象
感悟词牌的作用。师生和词: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
钓到了什么哪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
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
3、
投放诗词画境(音乐、书法、国画),营造诗词教学的情境此词一出即被中国的
诗人奉为词宗,这首词后来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
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
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
用书法诠释,音乐家用歌声传唱)
4、古词新唱,欣赏学唱。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
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
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
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
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
第 8 页 共 9 页
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第 9 页 共页 9
飞星传恨-三毛《如果有来生》
更多推荐
渔歌子古诗朗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