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造句-关于描写雪景的诗句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桃花债)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描写月

亮。在他们的笔下,月展示出了不同的风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

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

明月又是如何?

二、目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三、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注释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李益诗注》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

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

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五、诗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六、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

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

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

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

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

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

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

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

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

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

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

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益(公元748-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zng(今甘肃武威)人。公元769

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

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

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

诗著称。

2、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

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八、问题探究

1 “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

明确: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

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

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明确: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帝京篇一 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

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

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明确: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明确: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

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

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

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5)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明确: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

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6)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

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

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九、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 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

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十、课堂小结

1《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

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

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余味无穷。

2、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前两句: (写景)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基础过关】应是暗香盈袖全文免费阅读

1《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受降( 芦()管寒梅著花未的拼音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芦管:

2)征人:

3)尽:

4“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回乐烽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

2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分)

理解型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中考真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

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这二首诗,完成第8-9题。6分)2020中考诗歌鉴赏预测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峰:指回乐县

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9.这首诗被推米芾行书字帖 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3分)

(三)阅读下面这二首诗,完成下列试题。2020中考诗歌鉴赏预测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摊的组词 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峰:指回乐县

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前两句中的“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1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分)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古诗阅读(4分)2019浙江湖州】

奉诚园闻笛⑴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其四

元赵孟頫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释】①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

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④赵孟頫:湖州人,宋

王室后裔。

17.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2019湖北十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3.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

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

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

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4.白感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

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对比鉴赏

(一)古诗词阅读(4)【古诗词对比鉴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

种的气氛。(1 )

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

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

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迁移拓展】

课外古诗阅读。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复是什么意思 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五颜六色的拼音-离离原上草的诗最美的田园诗词 名叫什么


更多推荐

一夜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