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是什么意思-靡靡之音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罗成)

商山早行原文的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前言】

《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

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

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

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

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七律二首 送瘟神 是唐诗中

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

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

推崇。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

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

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

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

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

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

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

(zh):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

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墙:驿站的墙壁。驿:

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

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

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

梦境。

⑹凫(f)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

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

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

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

嬉戏在岸边弯韩翃 曲的湖塘里。

【赏析】

《商山早行》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

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

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

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

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

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

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

切地反正能量的治愈系美文 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

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

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

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

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我辈岂是蓬蒿人什么意思 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

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

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

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

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

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

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描写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 这两点作为“不用一日出江花红胜火打一生肖 二闲字,

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

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

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

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

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

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

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

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

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

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

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

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

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

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

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

具足凯歌的拼音 ”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

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

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

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

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

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一字诗古诗 ,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

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

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

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

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

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更多推荐

莫道君行早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