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组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手抄报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音)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 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才能: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

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

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

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 2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

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

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

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

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

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

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致命侵占 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

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

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

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

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

2 22

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

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

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

“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

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老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认”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

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讲解”的语

气。

4、学生齐读课文。

3 22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

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

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

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4 22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

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根底上,寻找故事中可以

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

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

的气氛。

四、探

5 22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

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

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成功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曹刿论战》教案 2 【教材分析^p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

战争的阐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

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p 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

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6 22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根底上,老师可以做如

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

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

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

是公子小白获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

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

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7 22

1、老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鄙〔b〕孚〔f〕间〔jin〕

夫〔f〕靡〔m〕

2、同学齐读课文,老师指导朗读。

老师可按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认识要想获得战争的成功,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擅长把握有利时机。

3.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络实际进展思想教

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8 22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

弱胜强的光芒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

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

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

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入的考虑,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

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____同志的称赞。毛____

志在《中国____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

“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

《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议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

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

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9 22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

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

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相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

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

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擅长

剪裁,叙事明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

后代散文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议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

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

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

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

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

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

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

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

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

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10 22

刿〔gu〕 又何间焉〔jin〕 鄙〔b〕 弗敢专也

〔f〕 小惠未编〔bin〕 玉帛〔b〕

小信未孚〔f〕 公与之乘〔chng〕 辙〔zh〕

〔sh〕 旗靡〔m〕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

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认判断,译为“……是什

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

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

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

汉语的顺序。

11 22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p 课文

一〕、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

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

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

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

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

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

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

12 22 狼的译文

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

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进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

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

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

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应的一种膳

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

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

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

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

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p 战争的条

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

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13 22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答复的?为什么第

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

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

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那么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

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

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

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

胸怀。

二〕、第2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

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场,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

〔“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

14 22

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

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

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聂鲁达《最后的玫瑰》 两个

“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

形势。

4〕小结:第2段表达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

的过程写得非常简单,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

“论战”打下伏笔江南忆古诗原文拼音版 。曹刿临阵沉着,胸有成竹,擅长掌握时

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成功。

三〕、第3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

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答复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

进展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

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

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

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

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正确战机。

15 22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

“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

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慎重,观察仔细,

擅长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成功。

3〕小结:第3段写曹刿阐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阐述了必须取

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获得战争成功的

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

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

“叙”来“论”战争成功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 4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

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6 22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古诗游山西村 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

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阐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才能。在文

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

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

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内容

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根底文言和课文注

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展教

学,使学生认识,喜欢,在理解的根底上,融会贯穿,并联络

17 22

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

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理解了不少的知识,

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

之战\".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

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

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

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

字简练生动,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擅长通过对话

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18 22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

一历史进程的表达。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

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

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缺乏是不便于集中而

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

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

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

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

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展过剧

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

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

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

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

19 22

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获得了

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还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

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

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稳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

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展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构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考虑: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开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

—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展

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 ”?

20 22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____,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

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再读课纷纷暮雪下辕门后面是什么 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

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21 22

施行小惠、明朝都玩枪了为什么清朝用刀 祈求神灵——政治____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

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拟好。

22 22

恐的组词-阎王爷写日记打一成语


更多推荐

曹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