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是词与词的组合,但并不是任何实词与实词、虚词与虚词放在一起都能组合。它们的组合是有条件的;要构成各种句法关系还必须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
  (一)组合的条件
  词与词的组合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它们的组合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 语义和语法 两个方面:
  1、语义上
  语义上的选择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在语义上要能互相搭配,要合乎事理,合乎习惯。例如可以说“吃菜”“天黑了”,不可以说“吃石头”“天大了”;可以说“很白”“很高兴”,不可以说“很雪白”“很高高兴兴”,为什么?因为“吃石头”“天大了”不合乎事理,“雪白”“高高兴兴”本身已包含了程度,不需要再加程度副词,这些也能从逻辑事理上去解释。
  有的组合只能从语言习惯上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说“吃香”“喝西北风”,不可以说“吃甜”“喝东北风”,这只能从习惯上去解释。“吃香”“喝西北风”是约定俗成的,为大家所承认。而“吃甜”“喝东北风”不合习惯,因而也就不能成立。又如,“好热闹”与“好不热闹”意思一样,都是“很热闹”的意思。这种肯定式怎么与否定式的意思一样呢?这都只能从语言习惯上找原因。
  2、语法上
  语法上的选择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上。例如可以说“偶然事件”“进行讨论”,不可以说“偶尔事件”“进行电影”,这是因为:“事件”是名词,只能受形容词的修饰,不能受副词的修饰;“进行”要求带动词性词语作宾语,不能带名词性词语作宾语。
  (二)组合的手段
  词与词的组合会产生主谓、动宾、偏正等句法关系,而要表示特定的句法关系,必须借助一定的组合手段语法手段。汉语最常用的语法手段有两种:语序和虚词。
  1、语序
  语序指词与词组合的次序。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不是随便组合,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才能产生特定的句法关系。例如“新年好”是主谓关系,“好新年”则是偏正关系;“客来了”是主谓关系,“来客了”则是动宾关系。
  另外要注意,有的句法结构改变内部词的次序后,句法关系不变,这种次序的改变,是出于语义上或语用上的需要。例如,“竹叶粽子”和“粽子竹叶”句法关系相同,都是偏正关系,只是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不相同,这种语序的改变是出于语义上的需要。又如:
  A、在篮球场上,甲突然发现乙脸色苍白,直冒虚汗,便脱口而出“怎么了,你?”
  B、我刚买到一本散文集,秦牧的。
  A句正常情况下的语序是“你怎么了?”B句正常的语序是“我刚买到一本秦牧的散文集”。A句不用正常的语序是为了表达说话者的急迫心情,B句修饰语后置是为了突出修饰部分。A、B两句虽然改变了语序,但与正常语序的句法关系相同。它们跟正常的语序不同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
  2、虚词
  虚词也是表达句法关系的常用手段。偏正结构的偏项与正项有时要用“的”或“地”,如“美丽的草原”“公开的秘密”“全面地掌握”“深刻地领会”。联合词组各项之间常用“和”“或”“并”“而”连接,如“名词和代词”“今天或明天”“讨论并通过”“纯洁而高尚”。补充结构的正项与后补成分之间有时用“得”,如“好得很”“急得要命”“听得入迷”。
  (三)偏正结构和结构助词“的”
  “的”是体词性偏正结构中最常用的虚词。偏项与正项之间有时必须用“的”,如“吃的东西”“父亲的母亲”,其中的“的”不可少;有时用不用“的”似乎有灵活性。如可以说“好的天气”“学习的时间”,也可以说“好天气”“学习时间”。“的”在偏正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区别偏正关系和其他关系。例如:
  A、高山湖泊高山的湖泊
  B、写文章写的文章
  C、我们工人我们的工人
  D、敌人进攻敌人的进攻
  A区别偏正关系与联合关系,B区别偏正关系与动宾关系,C区别偏正关系与同位关系,D区别偏正关系与主谓关系。
  2、强调偏项的修饰性或领属性。例如:
  A、折叠椅子折叠的椅子
  秘密武器秘密的武器
  历史事实历史的事实
  他哥哥他的哥哥
  国防建设国防的建设
  办公制度办公的制度
  B、日本西瓜日本的西瓜
  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
  英国朋友英国的朋友
  孩子脾气孩子的脾气
  上述例子里,用“的”和不用“的”同样表示偏正关系。区别在于:A组不用“的”的,整个结构结合得非常紧密;用上了“的”,偏项的修饰性就明显加强了。B组的“的”,作用在于区别领属关系和非领关系。不用“的”的,偏项和正项结合非常紧密,可以看作固定结构,用“的”的,强调偏项的领属性。用日本西瓜种子种植的西瓜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可以叫“日本西瓜”,不一定是日本出产的,而“日本的西瓜”则是日本出产的。按照苏州园林的特色设计建造的园林,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叫“苏州园林”。而“苏州的园林”则是在苏州。“英国朋友”指英国人,而“英国的朋友”,则是指英国人的朋友,即其他国家的人。“孩子脾气”意思是象小孩一样的脾气,而“孩子的脾气”中的孩子则是定指的,指某个或某些孩子的脾气。
  区别偏正关系和非偏正关系,必须有相对格式。如果没有相对格式,也就谈不上区别作用。如“医院商店”与“医院的商店”“我老张”与“我的老张”“转让技术”与“转让的技术”在现实语言中都是存在的,它们是相对的格式。但是“男孩女孩”“首都北京”就没有相对的格式“男孩的女孩”“首都的北京”。没有相对的格式,也就无所谓区别了。
  强调修饰或领属性,必须有平行的格式。没有平行的格式,也就显示不出强调作用。如“木头房子”与“木头的房子”“南丰蜜桔”与“南丰的蜜桔”在现实语言中也都是存在的,它们是平行格式。而“过桥米线”(昆明一种小吃)、“狗不理包子”(天津的一种包子)等就没有平行的格式,不存在“过桥的米线”“狗不理的包子”这样的说法。没有平行格式,也就无所谓强调不强调了。
  在没有相对格式和平行格式的情况下,就只有非用不可或不能用的规律了。形容词前面有副词修饰,“的”非用不可。如“很好的天气”不能说成“很好天气”。偏项为主谓结构时,“的”非用不可。如“他学习的房间”“麦子黄了的时节”,其中的“的”不可省。正项为名词、偏项为数量结构(不重叠的)时,不用“的”,如“一本词典”“一斤白菜”。
  联合结构的组合
  1、组合条件
  从结构上看,联合结构的组合要受到词性、功能的制约:词与词组合,要求词性相同,词组与词组要求结构和功能都一致。例如:
  学习并讨论(动词+动词)
  语言文学(名词+名词)
  坚强而自信(形容词+形容词)
  一张张的笑脸和一阵阵的歌声(体词性偏正结构+体词性偏正结构)
  但在现实语言中,联合项不限于词性和结构相同,有时只要功能相同或相当,即使结构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也可以组合。例如:
  A、那是一张没有雕饰、不上油漆的书桌。(偏正结构+动宾结构)
  B、她身上散发出一种巨大的、使他无法抗拒的魅力(形容词+兼语结构)
  C、他是一位生活在群众中的、热爱人民群众的武警干部。(补充结构+动宾结构)
  上例AC句中联合结构的组合项虽然词性、结构不一致,但它们功能相同:都是谓词性词语作定语,因而可以相互组合。
  从语序上看,联合结构的组合要受到逻辑事理、语言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制约。逻辑事理表现为时间的顺序、空间的位置和距离的远近;表现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也表现为质和量的变化以及感知认识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例如:
  A、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教学大纲。(按时间顺序排列)
  B、我们经过了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按空间顺序)
  C、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按事物内部的联系排列)
  D、那些曾经观望、怀疑、摇头的同志,只要尊重事实,就会在生活本身雄辩的教育下改变态度。(按发展变化的过程排列)
  E、一个看来瘦削恬静、聪明伶俐的年轻女干部把几位渔妇领了进来......(按感知的过程排列)
  F、任何一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会遇到许多前人没有遇到、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的崭新课题。(按感知过程排列)
  汉语的语言习惯表现为主次、长幼、性别、方位和正反等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一般地说,主要的、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男性在前,女性在后;东在前,西在后;南在前,北在后;上在前,下在后;左在前,右在后;肯定在前,否定在后。固定结构的语序也不能随便变动。例如:
  A、这几年来,我们国家,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有了巨大的转机。(按主次排列)
  B、我系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共五十多人。(按职称从高到低排列)
  C、他们是我们的父老、兄弟、姐妹。(按长幼、男女次序排列)
  D、在他们家门口打球,人家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相当于固定结构)
  E、小张小刘下冰湖抢救落水小孩。(作者强调的重点是“小张”,变动顺序则会改变原意)
  语言环境主要表现为上下文的联系。例如: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桃儿、杏儿、梨儿”的排列顺序受到上文“桃树、杏树、梨树”的制约,不可变动)
  B、(现在,人们再不用处在某种气氛的压抑之下,在会议上讲一套形式主义的八股,在客厅里透露几句声明不要外传的真话,在私人房间里才掏出全部的心里话了。)而是可以在会议上、客厅里、卧房内,都用同一个口径的语言来议论国家的大事。(“会议上、客厅里、卧房内”排列顺序也是受到上文的制约,不可变动)
  从内容上看,联合结构的结合项概念大小和分类角度必须一致,不能相互包含、相互交叉。例如:
  A、一些青年人面对新长征中的雪山、天险、大渡河就失去了信心。(“天险 ”与“雪山”“大渡河”概念大小不一致,不能组合)
  B、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青年和妇女组成了抗洪大军奔赴长江大堤。(“青年”与“妇女”、“青年和妇女”与前面三个组合项概念交叉、互相包含,不能组合)
  2、连词“并、而、和、或”
  动词的联合,可以用“并”连接,如“审议并通过”。形容词的联合,可以用“而”连接,如“少而精”“美而秀雅”“单纯而伟大”。名词的联合,可以用“和”连接,如“老师和同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和”还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连接动词,一般需要共管一个宾语或者有共同的状语。连接形容词,一般需要有共同的状语。例如:
  A、我还要说明和补充几句。
  B、我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
  C、他的话是那样明确和有力。
  并列的两项之间有时也可以不用“和”。如“方针政策”“语音语法”。但如果不用“和”会产生歧义,那就非用不可。如“学生家长”可以理解为“学生和家长”,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家长”。
  并列成分不止两项时,习惯上只用一个“和”,放在末两项之间,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如果并列的几项是可以分组的,可让“和”与顿号用来表明分组的并列关系。如“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理论和实践、政治和经济”。
  “或”表示选择关系,可以连接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如“男同志或女同志”“同意或反对”“正确或错误”。

更多推荐

句法结构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