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彰显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古典诗文素养,本文共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彰显文化教育功能 提升古典诗文素养

彰显文化教育功能 提升古典诗文素养

彰显文化教育功能 提升古典诗文素养

作者/沈萍萍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文,具有比较独特的教育功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提高审美素养、规范思想意识、增强文学积淀、提升修身养性品质。这就是“古文如灯、古文如镜、古文如水”的最佳注释。

一、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非常繁荣,浩如沧海的古诗文作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路播撒着浑厚与芬芳,各类脍炙人口的佳句绝唱实在举不胜数。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价值。

1.体现在教学价值上,古诗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曾学习诗词歌赋的话,那势必会陷入词穷理枯、言之无物的境地。换言之,孔子是在强调古代诗歌实为学校教育中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最好材料。而通过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一定量的研读与欣赏,学生就能够从中获得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程度文言美感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古代文化负责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认真研读和学习一些优秀的古代文化作品,尤其是关于唐诗宋词之类的经典文化作品,让他们通过诵读、欣赏、鉴赏和熏陶等方式获得汉语言文学艺术的精华,让他们在含英咀华之中逐渐赢取丰富而又深厚的语言底蕴,从而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论文范文 )此外,笔者根据教育实践和人生体悟认为古诗词等经典内容的训练价值,一方面在于实用,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由是观之,对于学生而言,其教学价值实在是非同寻常。

2.体现在审美价值上,古诗文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丰富情感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处于高中学龄的青少年,一方面对美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而另一方面则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社会思维不够成熟,审美思想比较缺乏,文化积淀不够厚重,再加之情感体验相对空白等多重因素,他们对美的感悟和领会既浅尝辄止又流于形式化。更有甚者,高中生的'大脑思维在一定程度E尚未定型,他们看待问题过于直接而又简单化、情绪化,审美心态往往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显得不甚稳定,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领,在他们身上很有可能会发生审美过程中的一些偏差和错误。从这一角度来讲,运用古代诗词教学来增强审美教育功能,对高中生来说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和郑愁予在《野店》中发出的“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在风中点起一盏灯”,都阐述了诗词能够传递审美功能这一道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这块重要园地和有效载体,来正确引领学生的审美走向,积极培养其审美能力,有效提升其审美价值,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新一代。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提出了“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并强调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古诗文内容的教与学没有得到应有程度的重视与发挥,弱化古诗文地位的教学形势严重削弱了其善施教化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多年来,高考语文遭受社会指责最多,许多人错误地把板子打在了高中语文教师的身上,而实际上,祸根出在应试教育制度上面,具体而言,就是高考的指导思想、语文试卷内容与模式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既然如此,古诗文教学不免有“殃及池鱼”之虞,不能独善其身。二是由于执教者“重今而薄古”,并且缺乏足够的古诗文修养,教学时自然不够深入和专业。三是如今的高中生性情浮躁,过于实际,对古诗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在缺乏理解的基础上强行记忆,以致产生“背诵快忘记也快”的不良学习现象。这种“应景之教和应景之学”渐渐地把古诗文学习推向愈发受冷遇的教学状态。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1.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吟诵、识记

许多唐诗宋词及其作者都有许多引人人胜的背景故事,这是开展教学的良好切入点。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强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它的欣赏、理解与把握。如在教学《虞美人》一词时,可以首先描述李煜这位“皇帝词人”的趣味故事,以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因为其“爱文不爱武”、“爱词不爱国”和“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个人秉性,最后落得个“亡国奴”和遭冈禁毒杀的可悲下场。他切身体验了“先王再侯后囚徒”的人生悲苦,在一次又一次地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之时,怎会不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沉痛悲叹呢?在“感受其苦、领略其悲”之后,师生共同吟诵、识记,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在情境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钱梦龙曾经说过,古诗词“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品其味”。中国古诗词的生命就是吟唱。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和《独上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都是悦耳动听的名曲。如著名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淡淡幽情》音乐专辑中收录了许多宋词经典作品,有李煜、苏轼、范仲淹和李之仪的许多作品歌曲。再如,琼瑶作品中的许多歌词喜欢借用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妙句,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等。对此,在课堂教学内外,我们都可以通过老师教唱、学生教唱或者多媒体播放这些诗词歌曲,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让学生从流行音乐中去寻找引用或化用古诗词的音乐吟唱。此外,在吟唱学习之余,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诗词或者其中具有文化内蕴的诗词句写上一段话,既检测学习掌握情况,又加强学生的应用锻炼。

3.在古诗文教学中凸显其善施教化功能

古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同时具备孔子心目中“水君子”的形象与魅力――宕跌升腾、善施教化。因此,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并有效激活其中的活力元素,努力将其注入到学生们的大脑、情感和血液之中。

当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派,执教者要义不容辞地坚持学习,以此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对学生做出间接教化与引领。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古诗文的教学和应用同样适合此理。当然,我们还可以积极开展“以赛激趣促学”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放大教育教学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 226300)

篇2:浅谈诗文诵读对提升小学生素养的作用

马耀红(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向阳小学)

【摘要】:诗文诵读对提升小学生素养的作用 。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人生目标。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历经千年淘洗,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辉。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年龄,诵读经典,可以滋养文化智慧,美化心灵和升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由此可见,诵读经典,对提升小学生的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现状及策略:培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

人才是由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而成的。我校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积极性不高,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不愿意涉猎课外古诗文。鉴于此,学校以“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多次请市区教育局领导、专家亲临学校指导研究工作。在研究与实验中,学校十几名骨干教师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结合实践,经过几次试用改编,编写了适合各年级的诵读教材。

与此同时,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如手抄报比赛、经典诗文辩论赛,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让学生自创小诗;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让学生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以及个人小诗集……借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古诗文的诵读能力。期末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会,2009年10月、2010年8月、2011年10月学校各举办了大型成果展示会,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誉和肯定。

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经典诵读活动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孩子们不但诵读在心,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严于律己。家长和社会对于这一活动赞不绝口,诵读习惯在学校蔚然成风, “经典早读”,“书香午读”也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相约经典诵读:熟读成诵,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经典是十分有利于小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

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积累精美的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为在《论语》《孟子》等古代典籍里,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经典著作往往融哲理、事理、情理于一炉,文约而义丰,虑大而思精,蕴藏着大智慧。

诵读经典除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外,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正所谓 “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使学生说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到了高年级,基本上能做到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经典名言警句,使大部分的学生达到“要说口吐莲花,要写笔下生花”的境界,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相约经典诵读:熏陶涵咏,培养人文素养。

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么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脍炙人口的《弟子规》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

我校对经典诵读研究与实践表明:熏陶涵咏,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特别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的确,让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四、相约经典诵读:增强思辨,预定人生目标。

通过诵读经典,让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懂得真、善、美,假、恶、丑,对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孔子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但学业难以精进,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互相学习虚心请教,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和勇气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敢于进取、抗争的民族。在进取、奋斗中体现其人生的壮美的情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这对塑造学生人格、树立人生楷模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如《子午书简》栏目的主题词所说:“好书需要分享,阅读丰富人生”,耕耘在基础教育一线上的教师极力提倡:相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 ,让经典诵读引领学生精彩的人生旅程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3] 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社出版. 2000.12.

[4]广西柳州国学老师廖绪良老师的《弟子规》讲座稿2009.4

[浅谈诗文诵读对提升小学生素养的作用]

更多推荐

彰显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古典诗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