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本文共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顾炎武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蕊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注释】:

顾炎武(16―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①华下:华山下。王山史:陕西华阴人,明亡后,高隐不仕。②冲泥:指雨中。③三秦兵甲:指平凉提督王辅臣反清失败的兵事。

【翻译】:

在雨中重新探寻在荒凉的`小路上,在谷口墙东不会迷路。这里山河万里将要苍茫而人却寥寥无几,三秦兵甲在雨中凄凄楚楚伫立。院落里松树遮起树荫,苍翠遒劲,菊花含苞待放花蕊初黄。自己笑自己是漂流的浮萍垂老的游子,独自上马执鞭关西。

【赏析】:

本诗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秋。此年九月初三,65岁的顾炎武顶着西风秋雨又一次来到华山下的王山史家。王山史即王弘撰,字无异,一字文修,号山史,又号待庵,陕西华阴人。明诸生,明亡不仕。嗜学好古,为关中士人领袖之一,顾炎武与之交好。诗人第一次来访,是在康熙二年游西岳华山时。“重寻”、“冲泥"、“路不迷”都是写诗人自己,而从“荒径”、“谷口墙东”等语,我们可以看到王山史。诗人顶风冒雨来“重寻”,而能“路不迷”,可以看到诗人对王山史的眷念、对王山史的记忆之深,由此亦可推想出他们前次交往的相投相契以及诗人老而不衰的精神状态。“荒径”、“谷口墙东”,借用成语典故,喻示了王山史的隐居者身份。

【阅读训练】:

1.赏析第三联的表现手法。(3分)

2.有人说这首诗“悲壮凄切中交错着自信轩昂之笔”。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评论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三联写王山史家宜人的秋景。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松菊的景象,赞美了老友的高尚品格。

2.(4分)诗歌第二联写万里河山爱国志士零落无多,三秦大地兵祸连结风雨凄惶,显得悲壮磅礴;尾联以“自笑”作结,虽垂老飘萍,却独上关西,写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豪迈气势,显得疏荡清新。

篇2:《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阅读题及答案

顾炎武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蕊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注】①华下:华山下。王山史:陕西华阴人,明亡后,高隐不仕。②冲泥:指雨中。③三秦兵甲:指平凉提督王辅臣反清失败的兵事。

1.赏析第三联的`表现手法。(3分)

2.有人说这首诗“悲壮凄切中交错着自信轩昂之笔”。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评论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三联写王山史家宜人的秋景。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松菊的景象,赞美了老友的高尚品格。

2.(4分)诗歌第二联写万里河山爱国志士零落无多,三秦大地兵祸连结风雨凄惶,显得悲壮磅礴;尾联以“自笑”作结,虽垂老飘萍,却独上关西,写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豪迈气势,显得疏荡清新。

作者: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篇3: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的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的意思,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赏析 -诗词大全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作者:顾炎武  朝代:清  体裁:七律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篇4: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答案翻译

试题:

(1) 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2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在感情基调上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5分)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1分。)(2分)

(2)不一致(1分)。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溉,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2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2分)。(5分)

篇5: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答案翻译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p,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庙,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个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辛弃疾江郎山和韵翻译

南乡子辛弃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6: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答案参考附翻译赏析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

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王氏庵:姓王人家的破旧小草庵(茅屋)。庵:草屋。

翻灯舞:绕灯飞来飞去。

破纸窗间自语:意思是破窗纸在风吹动下,发出响声,仿佛自言自语。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

归来:指罢官归隐。

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王氏庵:姓王人家的破旧小草庵(茅屋)。归来:指作者淳熙八年冬弹劾落职归隐。

【注释】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5分)

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2分)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落寞的情怀。(1分)

2. 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时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罢官闲居,(2分)壮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跃然纸上。(2分)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2分)

二:

1.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可怜白发生”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

2.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

3.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作者在词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用了哪种手法?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2分)

6.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2分)

7、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归来华发苍颜

2.屋外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渲染了词人所处的恶劣环境;句中的“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的情景拟人化了。(意对即可)

3.作者在词中流露出身居荒村陋室,凄凉孤寂之感,表达了词人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的鲜明的`爱国热情。(意对即可)

4.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自语”两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5.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

6.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1分)

7.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

(1)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分)

(2)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上阕描绘了夜晚王氏庵萧瑟、破败、凄凉的景象:饥鼠绕床乱跑,蝙蝠绕灯飞舞,风大雨急,窗纸仿佛自言自语发出声音。(2分)作者用这些景象,渲染出凄凉荒寂的气氛,从而衬托出其归隐后的凄凉孤寂。(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本词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执着愿望,以及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2分)作者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最后却报国无门只能凄凉孤寂地归隐,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念念不忘祖国河山,可见作者执着的爱国之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1)词的上片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结合词意予以阐述。(5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凄凉景象;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特点2分,手法1分,分析3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回答“不一致”1分。点到铺垫反衬的作用和伟大抱负、宽阔博大的胸怀则给满分。)

参考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画面,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

篇7:贾岛《宿山寺》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贾岛《宿山寺》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释

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

⑵精庐:小小的佛寺。

⑶流星透疏水: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疏水,是本诗一大亮点,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

透过清澈缓流的水,看见夜空的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

⑷走月逆行云:云在移动,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月亮当然也在走,当然相对流云而言是更为静止的)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译文

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顶。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来到山峰绝顶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赏析: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更多推荐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