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本文共3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

摘 要: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是当前每位中职语文教师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从教学观念、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探索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教学实效

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中职课堂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很多教师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语文课程也一样,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没有效果的教学行为。要提高中职语文课教学的质量,培养出能够满足不同专业需求、能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学生,只有根据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本人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一、树立“以生为本,以能为先”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中的模式、行为和手段都是由观念来决定的,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先进行观念的革新。当前,不少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共性,轻视个性;重视独立,轻视合作等。这些思想灌注到中职语文课堂上,必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严重的制约性,可能直接抹杀了学生存在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与新的社会需求相适应,要注重将“以人为本,以能为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在授课准备、组织教学、反思成效、能力检测等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结构、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①,使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要充分应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法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相互合作学习,将知识恰当有序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职业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如今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好动不好静,好说不好写,好实际不好空泛理论,因此教师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工作实际相联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可把握他们好奇的心理,介绍一些学生熟知的作家如郭敬明、韩寒等在他们同龄时的写作成就,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重点的知识点可用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本人在教授“说明方法”时,先简要介绍常见的说明方法,再展示一些实例,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抢答游戏,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适当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能调动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本人教授《海报的写作》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设计一份图文并茂的校园海报,并在班上张贴展示,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热情高涨。

在教学活动中要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让学生有自信,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课堂上要适当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内容,自觉汲取有用的知识。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知识的接受与实践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对教师表现出抵触的态度,那么这个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对教师给予一定的信任和尊重,学习中会积极配合

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大多数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不扎实,在学习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学生的表现会让教师感觉到无可救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如果一味地说教、批评,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厌烦,逐渐出现逆反心理,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群体中,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中有意创造出一个轻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宜用赏识的眼光、信任的微笑与学生进行亲切交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会间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培养学生主动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养成,且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令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当前,自主学习能力是人们就业、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为了实现自我价值②,每个人都应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去学习。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宜精讲,引导学生跳出课文,阅读《红楼梦》全书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学习要循循善诱,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与学习方法的自主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习惯,是日后工作沟通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可让学生有更多的互相交流机会,使学生共同参与在学习中,体验相互合作后成功的乐趣,从而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与获取。如,教授《雷雨》《项链》等文章时,可让学生分团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并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也让学生感觉到团队的力量,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五、加强教学中专业特色的渗透融合

多数中职学生在学习中都只重视专业,忽略文化基础课,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专业为突破口,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宜列举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语文教学实例;对机械专业学生,就应注重与机械相关的语文知识内容。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基本能力训练和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性,让学生明白语文知识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才能让学生对语文教学重视起来。语文和专业教学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而且满足学生未来岗位的需求,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汤多勤。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教研,(06):50.

周子龙。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神州:中旬,(08):75.

作者简介:

陈凤笑,女,1973年出生,汉族,广东新会人,本科毕业,语文讲师,主要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

篇2: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研究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 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

[1] [2]

篇3: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郭 鑫

(吉林省敦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高中部)

新课程新要求,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果、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当前的研究性学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本学科的课堂之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上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两种方式对比而言,第一种的方式较为普遍,可是教学效果不算太好;第二种方式有固定的基础,但接受的并不广泛。我认为理想的研究性学习应当是这两种方式都应该存在,并且两种方式能够相互补充,彼此促进。以下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析如何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要抓住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环节,以化学实验为先导,努力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搭桥铺路。如《氮气》一节的教学,结合班级教学实际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去进行新课的导入:(1)让学生观察实验,看看燃烧的木条插入氮气的瓶中怎么就灭了,这是为什么?(2)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古怪而富有神奇色彩的山谷,刚才还是风和日丽,片刻间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和牲畜遭雷击而死屡见不鲜。可是这里的牧草却是非常茂盛,四季常绿,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试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人畜死亡及牧草茂盛的原因所在。(3)化肥对于农民的孩子来说都知道它,是庄稼的生长所必需的养料。那么你能说出制取化肥所需要的原料吗?可以举例说明,并写出化学方程式。以上问题的设计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研究者的角色中去。

再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首先为学生提出问题: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是什么?(运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构分析:苯酚中会有苯基和羟基两个官能团。性质预测应同时具备两种基团的性质。具体表现和断键方式:苯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羟基——置换反应。教师激发设疑:两个官能团相互间是否影响?结果怎样?

应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时,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要充分,合理恰当地设置课题能关联到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注重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对其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积极的方面,纠正错误的观点,去发现学生的独到个性体现。

编辑 董慧红

更多推荐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