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60的因数,本文共12篇,欢迎参阅。
篇1:60的因数
公因数的概念
1、定义: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2、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推论:1是任意个数的整数之公因数。
4、两个成倍数关系的非零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倍数的概念
①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
②一个数除以另一数所得的.商。如a÷b=c,就是说,a是b的倍数。
③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篇2:因数是什么_数学知识
因数是什么_数学知识
因数,数学名词。
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 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不考虑0。
拓展阅读:因数相关知识
1.整除:若整数a除以非零整数b,商为整数,且余数为零, 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说b能整除a),记作b|a。
质数v素数w:恰好有两个正因数的自然数。(或定义为在大於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两个因数,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正因数。
1只有正因数1,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若a是b的因数,且a是质数,则称a是b的质因数。例如2,3,5均为30的质因数。6不是质数,所以不算。7不是30的因数,所以也不是质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非零自然数,叫做互质数。
1个非零自然数的正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而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1]
所有不为零的整数都是0的因数。(还有争议)
2是最小的质数。
4是最小的合数。
拓展阅读:列举因数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9的因数有:1和9,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12的因数有:1和12,2和6,3和4。
25的因数有:1和25,5。
36的因数有:1和36,2和18,3和12,4和9,6。
注:此处只列举正因数。切记:一个合数的因数不止一组。
[因数是什么_数学知识]
篇3: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因数?
定义:在小学数学里,两个正整数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约数。
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b和c就是a的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 反过来说,我们称a为b、c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不考虑0。
事实上因数一般定义在整数上:设A为整数,B为非零整数,若存在整数Q,使得A=QB,则称B是A的因数,记作B|A。但是也有的作者不要求B≠0。
公因数
定义: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推论:1是任意个数的整数之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非零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子
2X6=12
2和6的积是12,因此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3X(-9)=-27
3和-9都是-27的因数。-27是3和-9的倍数。
一般而言,整数A乘以整数B得到整数C,整数A与整数B都称做整数C的因数,反之,整数C为整数A的倍数,也为整数B的倍数。
列举因数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9的因数有:1和9,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12的因数有:1和12,2和6,3和4。
25的因数有:1和25,5。
36的因数有:1和36,2和18,3和12,4和9,6。
注:此处只列举正因数。切记:一个合数的因数不止一组。
1.什么是三证合一
2.什么是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3.关于什么是校园欺凌
4.什么是因数?
5.什么是七五普法
6.什么是公众安全感
7.什么是双随机一公开
8.什么是三同及三同包含的内容
9.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10.什么是三品一标产品
篇4:Lesson 60
Properties: 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Pictures.
Teaching Objectives:
1. Listening Practice.
2.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Language focus:
be asleep, be busy with something/ be busy doing something, is if, break in two, at sea, shout to/ at. . . ,grab. . . ,in one's mouth, at least
Teaching Procedures:
I. Showing the teaching aims
II. Revision
Check homework first, practise some sentences using the Infinitive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make up a dialogue.
III. Listening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somebody in the listening; the doctor gives him diagnosis Prescription and some other suggestions. Listen to the text then do Exercise I in the workbook, read through the questions,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find the answers, finally,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IV. Presentation
Tell the students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about how the dog saves the baby .Firs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text. Then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swer right or wrong. Correct the wrong statements.
V. Reading aloud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1. be busy with / be busy doing
I am busy with my homework.
I am busy doing my homework.
2. as if She felt as if she was in a storm.
Get th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 3 in the workbook.
VI. Practic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roverbs below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m, suggested infinitives to make your own proverbs.
VII. Write
Workbook Exercise 4.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r parents do. First give the students an example, then ask them to do it.
VIII. Checkpoint
Go through Checkpoint 15. Explain something if necessary. Spend some time on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X. Workbook
Ask th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s 4 and 5. Pay attention lo the use of the Infinitive
X. Summary
Exercise in class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The animals can't find____________________(足够吃的食物).
2.You need 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喝的) , don’t you?
3. Li Lei has got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有趣的事要告诉我的)
4. Ifs very impor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好休息) .
5.____________________(做早操)is very important every day.
6.Ifs good____________________(多喝水).
7.You’d better (吃些药)
XI. Homework
1. Revise the contents of the whole unit.
2. Retell the story.
3.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篇5:Lesson 60
Lesson 60
Properties: 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Pictures.
Teaching Objectives:
1. Listening Practice.
2.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Language focus:
be asleep, be busy with something/ be busy doing something, is if, break in two, at sea, shout to/ at. . . ,grab. . . ,in one's mouth, at least
Teaching Procedures:
I. Showing the teaching aims
II. Revision
Check homework first, practise some sentences using the Infinitive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make up a dialogue.
III. Listening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somebody in the listening; the doctor gives him diagnosis Prescription and some other suggestions. Listen to the text then do Exercise I in the workbook, read through the questions,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find the answers, finally,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IV. Presentation
Tell the students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about how the dog saves the baby .Firs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text. Then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swer right or wrong. Correct the wrong statements.
V. Reading aloud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1. be busy with / be busy doing
I am busy with my homework.
I am busy doing my homework.
2. as if She felt as if she was in a storm.
Get th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 3 in the workbook.
VI. Practic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roverbs below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m, suggested infinitives to make your own proverbs.
VII. Write
Workbook Exercise 4.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r parents do. First give the students an example, then ask them to do it.
VIII. Checkpoint
Go through Checkpoint 15. Explain something if necessary. Spend some time on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X. Workbook
Ask th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s 4 and 5. Pay attention lo the use of the Infinitive
X. Summary
Exercise in class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The animals can't find____________________(足够吃的'食物).
2.You need 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喝的) , don’t you?
3. Li Lei has got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有趣的事要告诉我的)
4. Ifs very impor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好休息) .
5.____________________(做早操)is very important every day.
6.Ifs good____________________(多喝水).
7.You’d better (吃些药)
XI. Homework
1. Revise the contents of the whole unit.
2. Retell the story.
3.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篇6: 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会决定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潜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齐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4、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二)、学习求一个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A、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能够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齐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样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样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能够吗?为什么?(不能够,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能够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必须是,而最大的必须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能够用集合表示。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向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B、找倍数:
1、我们一齐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样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状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能够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样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齐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教学反思: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透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必须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30和36的因数,到达了巩固练习的目的。又明确了像36当两个因数相等时,只写其中的一个6。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贴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7: 因数和倍数教案
教学资料:人教版12—16页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潜力,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会数学资料的奇妙、搞笑,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透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带给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我们就以3×4=12这道乘法算式为例,数学上我们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和4时12的因数。这就是我们这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根据黑板上的另两道算式,自己试着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指名口答。
(2)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能够吗?为什么?
教师:看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只能说某个数是某个数的倍数,某个数是某个数的因数,不能够直接说某数是倍数,某数是因数。而且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拓展:出示7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同桌互练,指名口答。
(4)师:老师还写了一个算式,从这个算式里你能找到因数和倍数吗?24÷8=3看来,我们不仅仅能够根据乘法算式找因数和倍数,也能够根据除法算式找因数和倍数。
(5)试一试:从中选取两个数,用这天学的知识随便说两句话。
4682415
2、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12是3的倍数,那还有哪些数也是3的倍数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同桌交流交流。
屏幕显示:3的倍数有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2)师: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如,3×1=(),3×2=(),3×3=(),括号里的数都是3的倍数。
教师: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就应怎样表示?根据学生的口答,屏幕显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
(4)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所找的2、3、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能够小组内讨论交流。
(5)、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评析】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师:透过刚才的动脑思考,你们已经能够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了,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出示要求: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4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学生尝试。搜集学生作业,交流各自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方法1:想乘法算式36×1=36;方法2:想除法算式36÷1=36;方法3:想乘法口诀;
(在交流中学生很有可能不能说完整,而是透过互相补充得到36所有的因数)板书: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3)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4)试一试:你能找出15和16所有的因数吗?
(5)观察36、15和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结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本身)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透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全课总结
1、这天我们一齐认识了倍数和因数,阅读课本70页,你还能发现什么?
2、游戏:对号入座规则:老师出一个数,看你卡片上的数是否贴合下面的条件,贴合的请站起来并且举起你的卡片。
师:我是45,我要找我的因数。我是6,我要找我的倍数。我是8,我要找我的因数,同时我也要找我的倍数。坐着的同学,下面老师要出个什么数字,不管是倍数还是因数,你们都能全部站起来吗?我是1,我找我的倍数。学生站起后宣布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透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带给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透过观察36,15,16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带给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三: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这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构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篇8:什么叫做因数和倍数
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 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
倍数:
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除以另一数所得的商。如a÷b=c,就是说,a是b的倍数。例如:A÷B=C,就可以说A是B的C倍。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 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篇9:《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第70~72页。
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课,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依托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来开展各项活动,力求通过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将学生操作和思维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数学思考: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能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四、教学流程
整合点1:用图像声音创设情境
第一步,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帮助神探柯南破译密码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突出“倍数”和“因数”这两个关键词之后,板书课题,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整合点2:用直观演示深化体验
在“建立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操作思考,我把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摄像头整体投射到屏幕上,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应的组满屏显示,并把各种拼法及对应的算式剪切入电子白板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代表同一种拼法。根据学生得出的乘法算式,拖出本节课的两个概念,并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这两个算式中数字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整合点3:用动态展示突出本质
在“应用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在学生汇报找到的3的倍数时,有选择性地进行截屏,同时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比较、辨析、优化,建立有序地寻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根据3个实例,归纳倍数的特征,我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形象地突出了倍数的特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教学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归纳因数的特征。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后,我将学生中两种典型的想法,同时呈现在白板上,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通过层技术显示几乘几等于36和36除以几等于几,这两个一般性的算式,并通过圈画突出列举的有序性,强调“成对找,分开写”的口诀。接着归纳因数的特征,我仍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突显了因数的特征。新授结束后,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操作,及时进行方法的巩固。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回顾总结时,我通过重点画面的回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始的问题,有问有答,前后呼应。最后进行检测反馈。
教学感悟
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有着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功能,能够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即时保存,随时调用。在本节课中,学生操作、探究得到的各种生成性资源被有选择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而且这些生成性资源还是下一环节必要的教学素材,这样环环相扣、前后贯通,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倍数和因数的世界。
篇10:《倍数和因数》教案
《倍数和因数》教案
《倍数和因数》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2页,“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 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个数的因数方法。 教学具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这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你能用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并说说每排摆了几个,可以摆几排?能不能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能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拼长方形,教师巡视。 生:自己拼长方形,整理,交流。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每排摆12个,摆了一排或每排摆1个,摆了12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3×4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每排摆3个,摆了4排或每排摆4个,摆了3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这些乘法算式我们很熟悉,但是今天我们仍要从中研究新的知识。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叫做12的因数, 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 师板书:倍数和因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生:自己独说。 师:谁先来?指3-4为学生说说。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倍数和因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0还得除外。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倍数和因数,下面我还得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自己说一个算式,然后考考同桌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教师指名回答。 师:谁能举一些和它们不同的式子?(例如○×□=☆ 18÷3=6)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乘法可以转化成除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二、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1、谈话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你知道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可能是无序地找的;也可能是有序地找的。) 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 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想的方法各不同,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找的? 指名学生回答。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2、学生理解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互相说说。 3、请同学们分别写出2和5的倍数,做在数学书P71页。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5、10、15、20、25…… 4、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说说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课件提示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师简要板书) 5、学生齐读理解。 三、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过渡: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那好,请同学们说说看36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想一想怎么找不遗漏,并把它们填写在课堂作业本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教师巡视收集作业(找有遗漏的,无序的找的,有序找的) 师: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4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D师出示: A:2、4、13、12、18、36 B:1、2、4、3、9、6、18、12、36 C:1、36、2、18、3、12、4、9、6 D:1、2、3、4、6、9、12、18、3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所以我们在找的过程中为了能做到不遗漏,应该怎样去找? 突出“有序”两个字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有序找的? 生1:利用乘法算式1×36=36,所以1和36是36的因数 生2:利用除法算式36÷1=36,所以1和36是36的因数 (学生可能在利用除法算式做的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到除数是它的因数,而忽略了商也是它的因数) 师:我们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是一个一个的找好,还是一对一对的找好啊?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最好的是D同学。 师:虽然这位同学找到了36的所有因数,但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用找了 生2:因为36÷7,除不尽,所以7和8就不是36的因数。 师:我们在写的过程中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在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不仅仅美观,更显得有序。 你在找的过程中利用了什么啊(乘法口诀)采用了什么方法?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呢? 小结:我们应养成“有序成对找,按从小到大顺序书写。” 师:现在学着刚才所学的方法会有序的进行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了吗? 师:请同学们尝试找15和16的所有因数,做在数学书P72上。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说说看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课件提示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教师简要板书) 学生:齐读理解。 四、巩固练习(一)、智慧乐园: 1p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的个数是( ), 一共有( )个. 2p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3p在4、8、16、32、64、84、100这些数中,40的因数有( ),80的因数有( ),16的倍数有( )。 (二)、质疑乐园: ①12是倍数,3是因数. ( ) ②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 ③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 ) (三)、数学小游戏 给每一位同学一个编号,当老师报一个数时,请是这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同学站起来,让站出来的学生报自己的编号,并请同学判断是否正确,并在这个游戏中感受1是所有数的因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的1,2,3题。 板书设计: 倍数 和 因数 (有序的 一对一对的找) 最小 本身 1 最大 没有 本身 个数 无限的 有限的篇11: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说目标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知识,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首先是精简了整除的.概念,其次是改进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采用除法的表现形式,更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重要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认知现状来说,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的特征。
2、通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说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体会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法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理解概念;抓住算式,构建模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铺垫关系
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做铺垫。
(二)观察分类,引出概念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分成两类,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共同属性,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结合算式,理解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交流中掌握概念。结合具体的除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练习36和7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四)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概念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把学生的方法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通过观察三个数的因数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环节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在找18的因数时,由于担心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总结评价,活用概念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练习:哪些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在疑问中结束本课,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谈收获、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篇12:关于因数是什么_因数的相关知识
关于因数是什么_因数的相关知识
关于因数是什么
因数,数学名词。
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 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不考虑0。
因数的相关知识
1.整除:若整数a除以非零整数b,商为整数,且余数为零, 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说b能整除a),记作b|a。
质数v素数w:恰好有两个正因数的自然数。(或定义为在大於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两个因数,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正因数。
1只有正因数1,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若a是b的因数,且a是质数,则称a是b的质因数。例如2,3,5均为30的质因数。6不是质数,所以不算。7不是30的因数,所以也不是质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非零自然数,叫做互质数。
1个非零自然数的正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而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1]
所有不为零的整数都是0的因数。(还有争议)
2是最小的质数。
4是最小的合数。
拓展阅读:列举因数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9的因数有:1和9,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12的因数有:1和12,2和6,3和4。
25的因数有:1和25,5。
36的因数有:1和36,2和18,3和12,4和9,6。
注:此处只列举正因数。切记:一个合数的因数不止一组。
[关于因数是什么_因数的相关知识]
更多推荐
60的因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