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媒介素养实证论文,本文共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媒介素养实证论文

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媒介素养实证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碎片化阅读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碎片化阅读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文章调整了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区分了为不同目的和以不同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对培育媒介素养的不同影响,探讨了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可以提高媒介素养,但要注意阅读的目的和方式,并且应更重视阅读目的;其次,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应积极参与互动,但要谨慎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媒介素养;新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阅读的载体出现了巨大变革,新出现的电子阅读载体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由于人们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以及各种碎片化阅读平台的建立,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电子阅读发展的一种趋势以及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碎片化阅读环境下,人们的媒介素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旨在探究碎片化阅读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并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碎片化阅读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

一、理论综述

(一)关于碎片化阅读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回顾早期文献,可以发现:“‘碎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其本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碎成诸多零片。”[1]而目前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大致都强调其阅读载体、阅读平台以及阅读时间,如:“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使用,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对微博、微信等内容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2]但本文认为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的根本特点不仅是接受信息的碎片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或者阅读的非体系化,因为在传统阅读中,报纸、杂志中的短篇文章同样可以具有这几个特点。而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阅读载体和阅读平台的不同,新的阅读载体和阅读平台为个人传播信息提供了条件,使得“在社会媒体化时代,受众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的一种生产者”[3],而“新媒体环境中的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互动性”[4],所以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它还包括了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碎片化阅读平台上反馈信息、评论、转发等一系列互动行为,因为这种互动行为的内容可能会成为其他人阅读的内容,而读者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可能会受到互动行为的影响,所以,本文认为这种互动行为是碎片化阅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定义中体现。因此,本文对新媒体下碎片化阅读的定义是: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碎片时间,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使用,并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对微博、微信等阅读平台中的零碎的内容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后在阅读平台上进行的一系列互动行为。为了简便,下文用“碎片化阅读”代指“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2。碎片化阅读的分类碎片化阅读由于阅读平台的不同、阅读内容的不同、阅读载体的不同等,会有诸多不同的分类方式。而基于阅读学的相关理论,本文根据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不同,将碎片化阅读分成类:休闲娱乐型、专题研究型、学习积累型、把握热点型。具体内容如下:休闲娱乐型指为了娱乐身心、打发时间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专题研究型指为了获取某个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学习积累型指以学习、积累知识为目的,但又没有特定目标信息的碎片化阅读;把握热点型指为了了解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亲朋好友的动态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这四个方面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在同一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交而一些较特殊的情况如: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本文不做讨论。3。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曾祥芹等人曾在《阅读学原理》中指出“阅读的方式主要有:默读和朗读、精读和略读、全读和跳读、慢读和快读、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等。”[5]本文根据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并结合本次研究的需要,主要研究的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有:精读、略读、全读、跳读。精读指的是逐字逐句仔细地阅读,略读指的是快速地扫描式阅读,全读指的是全文阅读,跳读指的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二)关于媒介素养

1。媒介素养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也没有达成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素养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到了许多领域,新媒体下的媒介素养也与传统的媒介素养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王莲华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辩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6]2。媒介素养的结构彭兰认为“媒介素养有三种,分别为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媒介素养”。[7]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又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和社会参与素养”[8]。而在信息传播中,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具有基础性地位,且这两方面与媒介素养的定义相关性较大,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指的是公众筛选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判断信息质量以及对信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信息生产素养指的是公众负责任地发布信息和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能力。

二、假设提出

基于上文对碎片化阅读和媒介素养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H2: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H3:进行碎片化阅读时与他人的互动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实证检验与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本文将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从两个层面分析碎片化阅读各要素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年龄、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时的互动行为、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对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的测定借鉴了陈小普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初步编制及特征分析》中的量表,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假设检验

1。对阅读目的与媒介素养的关系的分析表1可以看出,以除休闲娱乐外的三种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频率与受众理解信息、负责任地发布信息都呈正相关。而在判断信息和批判反思信息方面,经常以休闲娱乐为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不会经常反思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对信息进行批判,而比较显著性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经常以专题研究和学习积累为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则会更经常地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批判信息。所以,假设H1部分成立。综上,可以发现,把握热点型、学习积累型和专题研究型的碎片化阅读对与提升媒介素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专题研究型和学习积累型碎片化阅读对媒介素养培育的帮助最显著。而正如张克永所说:“泛娱乐化碎片充斥网络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噪音,导致学习者迷航,学习者在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去芜存真能力面临考验。”[9]在休闲娱乐型碎片化阅读中,受众容易沉迷其中,导致思维能力下降,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一些言论。2。对阅读方式与媒介素养的分析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与阅读目的一样,是本次研究的重点。而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数据来看,精读、略读与全读都能使读者较好地理解信息,并使其经常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负责任地发布信息,而且精读的效果相对较好。而在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四项都与媒介素养呈负相关,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碎片化阅读中,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很难把握重点。在对信息的批判反思方面,精读和全读与之呈正相关,而略读与之呈显著负相关。所以假设H2部分成立。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精读对与媒介素养的提升帮助最大,全读也有一定帮助,跳读对媒介素养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体现的不明显,但略读对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可能是有害的。正如陈奕和凌梦丹所认为:“在碎片化阅读中,快速接受大量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浅层次接受信息会导致思维积极性的下降。”[10]在本次研究中,包含有接受大量浅层次信息的略读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进而无法较好地筛选信息,而且也难以养成批判性思维。3。对假设H3的检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下碎片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三项互动行为均与媒介素养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阅读他人评论则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最大,这可能是因为网络评论中的一些相反的观点以及网民之间的互相批判可以引发受众的独立思考,进而更加谨慎地判断和发布信息。而其余两项行为主要与媒介素养的信息生产素养方面相关,所以假设H3部分成立。

(三)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总的来说,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培育公众的媒介素养,但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和方式的选择很重要。回顾上文提到的学者们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可以发现,其实他们批判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而本文区分了以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并发现除了休闲娱乐型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外,其他的碎片化阅读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面对碎片化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坚持以学习和探究为目的的碎片化阅读,并注意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最好使用精读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但本文也认为,不应当过分排斥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因为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而在时间不充裕或信息不太重要的时候使用略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随着新媒体的互动性的重要性逐步体现,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的作用也在凸显。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各种互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利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受众的信息消费素养的培育。正如前文所述,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广大网民展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平台,也使人们能够更加简便地了解他人的观点,给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条件。运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了解、学习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进而提升自身的认识。但我们也要谨慎对待这种互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它仅能作为提升媒介素养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基础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

四、总结

本文研究了碎片化阅读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方式和阅读中的交互行为对培育媒介素养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可以提高媒介素养,但要注意阅读的目的和方式,并且应更重视阅读目的;其次,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应积极参与互动,但要谨慎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

参考文献:

[1]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5):19—21。

[2]刘丹。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阅读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1—46。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张晓旭。关于新媒体发展对国民阅读行为影响的调研分析[D]。浙江大学,2014。

[5]曾祥芹。阅读学原理[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6]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3):108—116。

[7]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8]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9]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5(2):96—97。

[10]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19—21。

作者:朱韬宇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篇2:大众健康传播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论文

大众健康传播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论文

近年来,随着百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公众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也促进了健康传播的发展。根据美国学者Rogers的定义,健康传播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①近十年来,我国大众健康传播形成热潮,各类媒体都纷纷抢占健康传播的市场。国内从中央到各省、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名目繁多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众多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养生保健书籍,发行量达到百万的健康类期刊等等,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大众健康传播在为我国公众传播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知识、提供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许多大众传播组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人们不难看到,在各种媒体发布的大量健康信息中,真伪难辨。早期的“胡万林事件”,近年来的“张悟本事件”、“李一事件”,还有各类医药假广告等等,这些伪健康信息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利益,还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导致大众健康传播功能的失调。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某些媒介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某些管理机构监管不力,同时也反映了广大渴望获得健康信息的健康传播受众媒介素养的严重缺失。

受众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媒体和媒介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②。在大众健康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是真正实现大众健康传播功能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培养受众对健康信息的质疑和评估能力

有研究者调查认为,我国受众对待媒介信息的普遍倾向是“似乎把所有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所发布的信息都看做是权威的,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习惯做信息来源分析,不思考信息发布者的动机,不通过头脑过滤,一味地全盘接受”③。可见受众对媒介信息缺乏质疑和评估能力。要使受众具备对信息真伪的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首先应使其认清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传播过程。大众传播学认为,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都会影响信息“把关人”决定把什么样的信息发送给受众。④因此,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大众健康传播的受众必须认识到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所谓现实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是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媒介信息常常包含传播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它并不完全反映客观现实。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虽然属于国有,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市场标准在我国大众媒介组织的信息选择把关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标准。以往,受众只是片面地看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共性、公益性(即大众传媒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以为大众媒介现实就是客观现实,高度信任大众传播组织及其传播的信息,而忽视了大众媒介的经营性质可能导致为追求收视率、追求利润而放弃社会责任,因此,受众盲目轻信了某些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健康信息,从而出现了“张悟本事件”等一系列伪健康传播事件。其次,受众懂得媒体的语言修辞和宣传策略,就能解构媒介信息,理性鉴别选择信息。伪健康传播中的传播者为达到其营销宣传目的.,常用大众传播技巧中的“美化法”,其宣传用语常常夸大其词,常用“包治百病”、“一盒见效,无效退款”、“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等来宣传其产品,这样的宣传用语明显违反了我国《广告法》、《医药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伪健康传播者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还常用大众传播技巧中的“印证法”,用讲故事的方式,列举一些病案,或让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宣扬其产品的神奇疗效;或者利用受众的慕名和权威崇拜心理,经常请名人为其产品代言。伪健康传播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创造酷似真实的情境来制造一个个媒介拟态环境,使受众接受其宣传,却违背了大众传播要求传播的内容必须真实的基本原则。受众在媒介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应始终保持理性,对其信息进行质疑和批判,才能避免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

提高受众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是用已知的知识来吸收、同化新知识,再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当受众在面对健康信息时,如果其原有的健康知识水平低,他就只能接受媒介健康信息的表面意义,而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信息、不能辨别信息中的矛盾和伪科学的信息,容易对媒介信息轻信盲从,也就不能自主获得正确信息。相反,当受众拥有较高水平的健康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时,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各种媒介信息,并能通过信息表面含义,由表及里,全面正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对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⑤这表明,我国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方面还任重道远,这也是造成“张悟本事件”等伪健康传播有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大众健康传播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应加大力度对公民进行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防病治病、科学养生的知识,而大众传播媒介和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部门依然是大众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健康传播的跨学科特征很明显,专业性很强,它需要传播者兼具医学卫生健康专业知识和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的知识。目前,我国健康传播的专业人才还很不足,这就需要,一方面,大众传媒除了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健康传播的把关意识外,还应加强与医疗卫生、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积极合作,确保信息的科学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医疗卫生、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借助大众传媒的平台、技术、技巧,将自身掌握的健康知识和信息用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传播,以此使受众的健康素养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这等于给了受众一双智慧的眼睛,使其能识破伪传播中那些花言巧语的“忽悠”。

增强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指“不轻信别人,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挑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和最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⑥。受众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判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有效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大众传播学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反馈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的特点,传播者的信息传递和受传者的信息接受是彼此分离的,因此,健康传播受众很少能与传播者直接交流沟通,即便是电视养生健康类节目中的现场观众,也因为节目时间的有限而很难与节目中的医疗专业人士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更不能像在医院中那样进行医患人际交流沟通后,由医生来辨别诊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症状开出药方或提出治疗方案。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健康知识、技能和信息的同时,更应有意识地向受众传播医学临床思辨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培养受众的思辨性应变能力。例如,《糖尿病天地》杂志刊登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谈中医食疗时说的“食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要通过辨别每个人的体质来推荐食疗方……绝不能像‘养生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食疗方子”⑦。在健康传播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播医学中的思辨方法,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受众对思辨思维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并增强应变能力。如果在选择大众传媒的健康信息时,受众都能进行这样一个思考、分析、论证、判断的思辨过程,就能有效地使用健康信息,也就不会轻信张悟本等人“一个食疗方子走天下”的伪健康宣传,不会上医药假广告的当,才能真正发挥健康传播的功能。

注释:

①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9)。

②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③张开、吴敏苏:《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见蔡帼芬等主编:《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④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⑤马祥:《“健康传播”如何才能传播健康――基于对“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事件的思考》,《今传媒》,2010(12)。

⑥张子宏:《论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与语言知识间的关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

⑦李侠等:《驳张悟本把糖尿病吃回去的14条伪论》,《糖尿病天地》,2010(7)。

更多推荐

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媒介素养实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