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选自《韩非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本文共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选自《韩非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有关选自《韩非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 一22 题。(8 分)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 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
⑥取,攻占。
20.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假道于虞( ) (2)还反灭虞 (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假道于虞而伐虢。
(2)晋已取虢,还反灭。
2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20.①借 ②通返,返回(本题共2分,每写对一个字得1分,写错不给分。)
21.(1)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2)晋国攻下虞国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本题共4分,意思对但翻译不通顺,相应扣1分。)
22.唇寒齿亡。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篇2:韩非子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韩非子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争坻②。,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甽 (quǎn) 亩正:意思是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l边的水沟;②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窳(yǚ):粗劣不结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地的边界
B.楚人有鬻檐与矛者 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 说:说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B.期年而器牢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其人弗能应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11.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
的一组是( )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⑥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答案:
9.D(劝说)
10.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D表轻微的转折,“却”或“竟然”/副词,才)
11.D
12.A(“尧”应为“舜”)
【参考译文】:
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陆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陆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德,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再说舜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一年只能消除一件过错,三年不过消除三件过错。舜的寿命有终了的时候,天下的过错没有完结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跟在永远没有完结的过错后面,一个个地纠正,所能制止的就太少了。如果有赏功罚过的规定让天下一定要实行,并且下命令说:“符合规定的就奖赏,不符合规定的就惩罚。”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夫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篇3:选自《宋史·杨万里传》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 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13、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D
13、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篇4:《韩非子》阅读题及答案
《韩非子》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③太师:师旷。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2)援琴撞之 (3)面刺寡人之过 (4)是非君人者之言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 是/非君人者之言 也 D. 王/之蔽甚矣
11.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13.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二)9.(1)偏爱(2)拿起 (3)指责(4)这(每空1分) 10. C(3分)11.C(3分)
12.(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了。(2)只有君主的话没有人违抗。(3)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每句2分)13.任选其一,意对即可,示例:
(1)邹忌:忠心为国 善于劝谏 (2)师旷:忠心为国 敢于直谏(3)齐威王:知不足即改,善于纳谏 (4)晋平公:知错能改,心胸还算开阔
附: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师旷说:哟!这可不是作为君主的人应该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篇5:韩非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韩非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5分,每题3分)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酤(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④社:古指土地神,民间常筑坛植树而祀,以祈求幸福。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阤(zhì):崩塌。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焉得无壅 壅:堵塞。
B.而狗迓而龁之 龁:咬。
C.治国最奚患 奚:何。
D.著然不售 售:卖。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B.①君亦见夫为社者乎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何为其然也
C.①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D.①明为己者必利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其故 怪: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内:名作状,对内。
C.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怀:名作动,怀藏。
D.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阐明。
2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揭露和鞭笞封建社会中常见丑恶现象的一组是
①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
②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③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④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
⑤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
⑥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抒情,激情洋溢。在形式上,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后者则是融情于管仲对齐桓公的回答中。
C..最后一段综合两个故事的寓意,文末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向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D.寓言故事本身还包含着这样的哲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如果我们在观察问题时遗漏了某个重要环节,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
21.A(壅:蒙蔽。)
22.C(A.表判断;表停顿。B.建筑;因为。C.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D.的人;定语后
置的标志。)
23.D(使动用法,晓谕)
24.D
25.B(应是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议论,夹叙夹议,相得益彰。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接议论。)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量酒量得很公平,接待顾客很恭敬,造出的酒很甜美,悬挂的酒旗也很高,但是酒卖不出去,酒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他向里巷中知情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的.狗凶猛吗?(卖酒的人)说:狗很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家害怕啊!有时叫小孩怀藏着钱,提着壶罐来买酒,而狗迎上来就咬他,这就是酒变酸了而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一个国家也有狗。有道术的人,怀藏着他的道术,想用道术来晓谕大国的君主。大臣就是那猛狗,迎上来咬他。这就是国君受到蒙蔽挟制而有道术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啊!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在里面穿行,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原因。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百姓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去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靠群臣百吏的贿赂而变得富有。不诛罚官吏,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所以臣子握有权柄就会专擅政令,明显为自己效劳的人就一定使他获利,不为自己效劳的人就一定损害他,这也是猛狗啊!那大臣作为猛狗而咬有道术的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却不察觉。像这样,国君哪里能够不受蒙蔽呢?国家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篇6:韩非子选段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韩非子选段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 战国 末期著名思想家 韩非 的著作 《韩非子》 。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家甚∕智其∕ B、马∕无故亡∕而入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
5、简析“而疑邻人之父亦云”中“亦云”词的作用。
答: 既简洁又深刻地说明邻人之父的忠告与富人之子的'所言毫无二致,为下文出现的荒谬结果埋下了嘲讽之笔。
7、“其子”与“邻人之父”同样的先见之明,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或与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看法:从消极方面说,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从积极方面讲,听意见只应听正确与否,而不能看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8、写出文章的寓意: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篇7:文言文的阅读题附答案
有关文言文的阅读题两篇(附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凌空而去
(3)知其贤 (4)天之织女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15.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16.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2分)
17.读了乙文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2分)
参考答案:
13.(1)通避,躲避。 (2)离开(3)他(4)的
14.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 来报答您的大德。
15.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6.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7.(1)知恩图报 (2)好人有好报 (3)恪守承诺 (4)孝敬长辈
篇8: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小题1】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亦愿之(代妾衣帛、马食粟) B.然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 D.使为上大夫(成为,当)
【小题2】“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小题3】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小题4】翻译(6分)
①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①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妻子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绸之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解析
【小题1】B.然吾观国人(但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分析的不正确。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篇9: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B D
3.①②
4.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篇10: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来源:教改先锋网]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10.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12.理解填空 。(3分)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9.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B
评分。选对得2分。
11.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2.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 富民。
评分:每空1分,共3分。
篇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诣亮。(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伐纣。(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
【参考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17分)
16.(2分)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2分)D
18.(4分)(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19.(2分)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2分)B
21.(5分)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更多推荐
选自《韩非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