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览家树阅读答案,本文共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游览家树阅读答案
游览家树阅读答案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访问期间,在我们居住一座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大树,婀娜、翠绿,秀气极了。那树的形状,不同于一般树木,它没有枝丫,没有碎叶,在结实而修长的树干上面,生出长长的坚硬的阔叶,而那阔叶也不像一般树木那样向四周扩散,它只向两侧伸展,看去就像开屏的孔雀,又像展开的扇面。起初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树,暂且就称它为孔雀树、扇子树。
到非洲别的国家里,也经常看到在一些华丽的住宅或别墅门前,都栽有这种树,给那些豪华的建筑物jǐnshǎngtiānhuā,增添不少清幽,高雅的情趣。当时我还以为这种娇秀的树木,只能在阳光明媚、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哩,但是后来在一次沙漠旅行中,我忽然发现这种树木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蔚然翠绿,充满生机。
我想记住它的尊姓大名,便问同行者:
“这叫什么树?”
我的同行者,仰望着它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他解释说:
“这种树,原来生长在沙漠上,后来才被人移植到碧野闹市。在沙漠上旅行,当人们受到热沙zhìkǎo()、炎阳曝晒而疲惫干渴得难忍难熬的时候,突然在茫茫沙海中遇到这种树木,它不但以浓阴为你纳凉,而且只要你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条口子,它就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为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不可失却的朋友,故名旅行家树。”
听了这番有趣的解释,我对这种树木产生出一种sùrájqǐjīng()的感情。它既能生长在土质肥沃□气候相宜的`美丽风景区□又能繁殖于干燥贫瘠□漫漫沙流的不毛之地□它在湖光山影□花红柳绿的秀丽处所□风姿飘洒□落落大方□现出一派bùbēibùkàng()的仪表□它在满目黄沙□寸草不生的古漠□轻声慢语□谦和内秀□没有一点傲然超众□gūfāngzìshǎng()的神情□我爱旅行家树所具有的这种品质□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于自己的庭院里,后来又作罢,心想: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的心中。
阅读题:
1.认真拼读,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相应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写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坚硬()扩散()华丽()
肥沃()干燥()谦和()
锦上添花()轻声慢语()
3.给课文的第7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旅行家树不仅能生长在()的地方,也能在()的地方生长。
(2)旅行家树在秀丽的风景区表现得(),在不毛之地的古漠中又表现得()。
5.从文章中摘录有关语句,填空。
(1)我起初把旅行家树称为孔雀树、扇子树是因为___。
(2)朋友后来告诉我叫旅行家树是因为___。
(3)我想移植一株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_。
(4)后来我又决定不移植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
6.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的心中。”这句话的含义的?
参考答案:
1.锦上添花炽烤肃然起敬不悲不抗孤芳自赏
2.柔软收拢朴素贫瘠潮湿傲慢雪上加霜
3.、,、。、,、,;、,、,
4.(1)土地肥沃;土地贫瘠(2)风姿飘洒,谦和内秀
5.(1)外形像孔雀和扇子
(2)适应各种生长环境
(3)我对这种树木产生了感情
(4)我决定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心里
6.略
篇2: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6-28题。(10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乃人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节选在《史记.陈涉世家》)
26.选出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徒属皆曰:敬受命。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吴广素爱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伐无道,诛暴秦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D.由是无亲陈王者
故人不独亲其亲
2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以激怒其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自辩数,乃置
由是先社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3分)
译文:
(2)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3分)
译文:
20xx年四川雅安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26.D(2分)27.D(2分)
28.(6分)(1)(3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他们发火(恼怒),让他们责罚他。大意1分,数1分,忿1分)
(2)(3分)(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大意1分;颛:专擅,专门,只知道,1分‘轻:使动用法,解释为破坏损伤等即可,1分)
篇3:家阅读答案
富尔顿是美国的工程师、发明家。
富尔顿从小只爱画画,不爱读书。一天,老师对他说:“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的。”可是,他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
有一次,富尔顿去钓鱼,他坐的小船遇上了大风,划起来费力极了。他想:“装上风帆只能随风漂游,还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这种情形呢?”
不一会儿,风停了,富尔顿坐在空船里,把脚浸在河水里,心里还在盘算着……不知不觉小船已经荡到河中心了。他惊喜地发现,原来是两只脚不断摆动划水的结果。他又想能不能用交*的轮子来代替划船的桨?轮子该怎么造?造好后装在什么位置最合适?船身又该怎样改装……这些问题*画画是不能解决的,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富尔顿才领悟到了老师的话是对的,决心重视学习科学知识。
从此,富尔顿发愤读书,进步很快,后来成为了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发明者。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费力──( ) 合适──( ) 盘算──( )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⑴ 富尔顿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发明者。( )
⑵ 富尔顿在一次游泳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 )
3、填空:
“富尔顿才领悟到了老师的话是对的。”这句话中,“老师的话”指___________。“领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⑴ 富尔顿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发明者。(√)
⑵ 富尔顿在一次游泳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
3、填空:
“富尔顿才领悟到了老师的话是对的。”这句话中,“老师的话”指(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领悟”的意思是(领会)。
篇4: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文后题目。(9分)
抗生素是现在家庭的常备药,但是人们在使用抗生素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有的人认为抗生素越贵越好,有的人感冒时用抗生素来抗病毒,有的人用青霉素来预防胆囊炎,有的人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这些认识都不正确。
抗生素药物是最常见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乱用抗生素所带来的最大不良反应是加速体内耐药菌的增长,结果将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抗生素类药物都必须按照医生处方服用,千万不要随意改变服药时间,因为服药间隔太近,会造成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过高,从而引起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在细菌感染后,尚未就医以前,宁可不服药也不要擅自吃抗生素。
小题1:根据文意,为什么抗生素类药物不能治感冒?(2分)
小题2:文中“抗药性”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3:为什么“在细菌感染后,尚未就医以前,宁可不服药也不要擅自吃抗生素”?(3分)
小题4:请拟一个能概括上文中心的标题。(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抗生素类药物是抗菌药物,不能抗感冒病毒。或抗生素对付的是细菌而不是病毒感染,而感冒属于病毒感染。
小题2: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加速体内耐药菌的增长,使此类药物在人体内不能正常发挥(对抗细菌的)效力。
小题3:①因为不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就不能科学使用抗生素;②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
小题4:①不可随便使用(或不可乱用)抗生素。②(必须)科学使用抗生素。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章标题的能力。根据文中“误用抗生素的现象”来拟写标题。
篇5:家阅读答案
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②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族,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有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
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这个家族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中有 300 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 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 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美国政府为了拯救这个家族共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巨款。两个家族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 上 向 两 极 发 展 着 。 所 以 说 , 。
③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 ”;孔子的“ ,无以立” ;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以及周总理的10条家规等均是。
④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23.阅读短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结论句。(2分)
24.根据你的积累,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相关名句。(填写两处即可)(2分)
23. 家风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成才,而p;一饭三吐哺 不学礼 宁静以致远&而且也关乎着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24.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篇6:家阅读答案
舍家保国
入夏,安徽上空暴雨倾泻。7月10日,淮河水位猛涨到27米,情势危急。如果任凭洪水咆哮,不出三天,淮南煤田、蚌埠电厂、津浦铁路和淮河中下游数百万人都会被洪水吞没。
7月11日,国家防汛总指挥田纪云副总理下令:打开霍丘城西湖蓄洪。
下午四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洪水像塌落的山峰,轰隆隆漫天压来。洪峰触及堤坝,把坝基高高铲起。几秒钟后,坝身解体。乡亲们透过白茫茫的雨雾,看着洪水冲垮房屋,吞没了原野。随后,电视机、衣柜、箩筐、屋顶……在洪水中翻滚、挣扎。乡亲们哭了。县领导哭了。
人们挤在简陋的草棚里。76岁的老福凤硬噎地说:“本来,乡亲们盘算收了夏粮买牛车,买电视机。这一淹,俺心里难受啊!可是救了下游几百万人的家园,俺没有怨言……”初中生周林道说:“我的书、本子、文具啥都没了,可我知道,淮河水下降3公分,淮南和蚌埠保住了。舍家保国,值得!”
听着这真挚的话语,望着长长的堤坝,我的眼睛湿润了……
1.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的顺序写的,主要记叙了____一件事。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的词语。
天崩地裂:
盘算:
3.本文有三层意思,请写出层意。
4.老福凤看到洪水淹没一切心里难受,可为什么“没有怨言”?
5.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第____种。
①反映灾区人民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精神。
②反映灾区人民顾全大局,舍家保国的精神。
③反映灾区人民热爱自己家园的好思想。
《舍家保国》答案
1.时间 记叙了入夏,淮河水猛涨的危急情况下,人们顾全大局,在中央的命令下,打开霍丘城西湖蓄洪,洪水淹没当地人民的家乡的一件事。
2.天倒塌,地崩裂开了,形容响声很大。
心里算计或筹划。
3.第一层:入夏,安徽暴雨倾泻,淮河水位猛涨,情况十分危急。
第二层:中央领导决定打开霍丘城西湖蓄洪,洪水淹没了乡亲们的土地家园。
第三层:人们看到洪水淹没了家园,虽然十分难过,但想到舍家保国,毫无怨言。
4.老福凤认为救了几百万人的家园,淮南和蚌埠保住了,舍家保国,他毫无怨言。
5.②√
篇7:家阅读答案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代表了和平与温暖。
年轻的`时候,家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就像是一个狭窄的鸟笼,让人总向往着窗外自由的天空、洒满阳光的大地。
拍拍羽毛丰满的翅膀,飞了。
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一下子觉得眼花缭乱,花花绿绿的世界让人总觉得忙碌而又空虚,热闹而又寂寞。这时会猛然记起:这是在遥远的国度,甩不开的孤独啊!
乡土的感情随着水一般流逝的岁月而增长,一天比一天沉重,一天比一天深长。
寂寞时想起家,便带来一分温暖;痛苦时想起家,便带来一分安慰;失望时,家会赐给你自信……
“月是故乡明”,原谅游子们的这种偏爱吧。两年了,那大洋彼岸的家,该萦绕着游子的几多归思呢?
1. “拍拍羽毛丰满的翅膀,飞了。”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2.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___________。
3. 在你的眼里,家像什么?请你仿照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家,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年轻人成熟了,有了自己的事业,离开了家,去了国外
2.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家就像一棵大树,滋养着每一片树叶。
家就像温馨的港湾,给我们舒适的拥抱。
家就像风筝的丝线,给我们无限的牵挂。
家就像香浓的奶茶,给我们馥郁的芳香。
篇8:家阅读答案
《家乡的桑树》阅读原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长江三角洲,那儿长满了桑树,我爱家乡的桑树。
春雨如丝,泡开了粉红的桃花,饮醉了嫩绿的垂柳,也惊醒了梦中的桑树。一片片桑叶长出来了,小小的,嫩黄嫩黄的,只要梢不注意,那些在微风中绍手的已经是长大了的叶子。顺着“沙沙沙”的声音走进屋子,你瞧,那一只只白胖胖的蚕儿在一片片桑叶上吃得正欢呢!
桑叶长多了,渐渐地树上就挂满桑葚(shèn)。我和小伙伴拾完麦子,常溜到桑树下,几个人使劲一摇树,“扑啦啦”,熟透了的桑葚边撒满一地,一个个红得发紫。拣一个放进嘴里,细腻(nì)而柔软,那滋味就甭提了,甜得叫人心醉。没熟透的桑葚是不会掉下来的。有时,我们等急了,会爬上树去摘了吃。那桑葚有酸又甜,多吃几个,就觉得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两眼也被酸得眯成一条线,只好无可奈何地望着满树红中透紫的桑葚了。
家乡的大伯大叔们爱用桑木扁担,他们常为自己有一两件桑木家具和农具而感到自豪。
《家乡的桑树》阅读题目
1、短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
2、作者从 、和 三个方面写桑树。其中
和 是详写。
3、用“ ”画出两个拟人句。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只好无可奈何地望着满树红中透紫的桑葚了。”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我们” 的心理。
5、作者主要抓住 和 来描述熟透了与未熟透的桑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熟透了的桑葚 ,未熟透的桑葚则 。
《家乡的桑树》阅读答案
1.事情发展
2. 外形、味道、作用
外形、味道
3拟人句:
春雨如丝,泡开了粉红的桃花,饮醉了嫩绿的垂柳,也惊醒了梦中的桑树。
顺着“沙沙沙”的声音走进屋子,你瞧,那一只只白胖胖的蚕儿在一片片桑叶上吃得正欢呢!
4.中心句可以是开头一段或结尾一段。
5.想吃却又不能吃,无可奈何
篇9:家阅读答案
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10—l4题。 (16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战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如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而 戍 死 者 固 十 六 七 (2)乃 诈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将军身被坚执锐( ) (2)复立楚国之社稷( )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 (4)尉果笞广(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导致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分)
答:导火线:
根本原因:
5、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有① ② (只限每空4字)(2分)
6、“ ”一句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反抗权贵的反叛精神。(2分)
答案:
1(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1)通“披”,穿。 (2)国家 (3)等到 (4)用竹板(鞭子)打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疆死掉的本来达到十分至六七。
4导火线: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已
5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篇10:家阅读答案
山家
刘因元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詩句简要分析(5分)
2.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6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这样的景象: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2分)。
(2)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简析:①明霞、水波两种遥远而静态的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②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华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③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①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2分)②关联: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后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4分)。(说明: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解析]诗人乘醉在青绿水间信马游缰,马蹄踏水,倒映水中的明霞散乱了。花树葱茏绽放,花儿随风落下,沾在诗人的衣袖之上。(诗人这是在喝酒赶场呢),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知道有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
简析
作者:佚名
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
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
篇11:家阅读答案
【原文】:
田家
聂夷中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释】:
1、聂夷中:生卒年不详,字坦之,河东人。
【翻译】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赏析】:
《田家》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中主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两句写一家农户父子二人都在忙碌耕种。说是父子二人,实则上就是全家,因为古代妇女是不下田干活儿的;说是一家,实则上是指所有的劳动人民,所有的劳动人民整日都在辛苦耕作,不得空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后两句写封建统治者只知道剥削劳动人民,却从不知道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禾未秀”,庄稼还没有成熟,管家就已经开始“修仓”,修仓干什么?等着装收上来的粮食。庄稼还未成熟就等着收税,已经是很不近人情了,而官家的不近人情还远不止于此,“六月禾未秀”,按照常规,五月庄稼就已经应该成熟了,这首诗中却说六月还没有成熟,很可能是遇到了什么天灾庄稼歉收。在遭遇天灾庄稼歉收、老百姓自己辛苦劳作一年却很可能衣食不保的时候,官家没有考虑如何帮老百姓渡过难关,而是在修仓准备收税,官家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冷酷无情的嘴脸便暴露无疑了。
整首诗歌只是简单叙事,并没有一个字表露自己的感情,但是我们却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对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憎恨和对老百姓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的深切同情,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但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更多推荐
游览家树阅读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