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本文共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

一首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

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辛笛--《风景》

落千丈 辛笛原名王馨迪,19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是九叶派的长者,早在三十年代就写过优秀的印象派诗篇,经过四十年代的风浪,他的诗风显露出了较大的转变,写出了一些更坚实的作品。

《风景》这首诗系诗人于1948年夏日在沪杭道中所作,很显然,写的是旅途观。看到诗题“风景”,读者的第一联想应是明媚的湖水,雄奇的山川,壮观的瀑布,碧绿的草坪之类,而诗中写到的却是旧中国凄惨衰败的景象,诗题与诗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讽之意颇为显豁。

开篇写“列车”,可能是诗人因乘坐列车而引发的灵感,而诗人写的既不是自己乘坐的列车,也不是沿途看到的列车,而是“社会问题”。在这里,“列车”与“社会问题”构成暗喻,使得原本比较抽象的有了很强的质感,列车的庞大与沉重,“一节接着一节”,更可见社会问题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甚至盘根错节,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还像一个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成其为国家吗?原来,“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的列车,不是行驶在中国的大地上,而是“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呵,可怕!“列车”,何其沉重,“肋骨”,何其脆弱,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肋骨”的碎裂声,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心脏支离破碎、鲜血淋漓。

这样的开篇,起得极为突兀,震撼人心。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茅屋”和“坟”当是诗人沿途所见,后一句是由所见引发的感慨和忧愤。读到“坟”我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小说《药。中有关描写:“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层层叠叠”毕竟是坟场,现在却是与人“比邻而居”了,“生活”的“茅屋”距离“终点”的“坟”竟然是这样近,这是在慨叹人生短促吗?显然不是。联系上文的“社会问题”可知,这两句诗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给人非常宽广的联想空间。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茅屋与坟错杂其间,哪里是生活的场所,哪里是亡魂的地盘,似乎没有明确的分野。“生”的“茅屋”何其虚弱,“死”的“坟”咄咄逼人,“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啾啾”,“乾坤含疮痍”,“路有冻死骨”,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这是一个生不如死的世界。 与这个阴惨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生命的象征,“丰饶”,是生命的凭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然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却更映衬出人类社会的病入膏肓,万绿丛中,极为刺眼的是“兵士的新装”。这“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代表大自然的“绿”和代表人类的 “黄”构成强烈的对比,一个兴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个枯败,“无可奈何花落去”。“兵士的新装”是写实,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多地会想到杜甫的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等等;“黄得旧褪凄惨”则是实中有虚,既写出了兵士们烦躁焦灼、惶惑恐惧、倦怠灰暗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是暗示了这样的军队必然覆没的历史命运。这趟全是“社会问题”的“列车”,看来已经接近它的终点了。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一路行过的地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家园,是诗人“说不出生疏”的家园,是应该用一切美好的字眼加以赞美的家园,现在,却是“一般的黯淡”,不见生机,不见希望,只见病弱不堪的“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对于这样的家园,闻一多先生曾经“迸着血泪”,大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与闻一多先生“迸着血泪”的呼喊相比,辛笛的诗含蓄、冷峻,充满反讽的艺术力量,“都是……不是……”的句式,又陡然增强了这种反讽的力度。 “瘦”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开篇的“肋骨”便暗含着一个“瘦”字,“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应是病弱枯瘦的缘故,“兵士的新装”“旧褪凄惨”,当与骨瘦如柴相关,耕牛“瘦”,人“更瘦”,“瘦”字贯穿全诗,最后归结到一个“病”字,贯注在字里行间的,是苦难,是破败,是不堪重荷,是气息奄奄,是挣扎的泪水,是遍地的血泊……诗人善于把抽象的观念,炽烈的情绪熔铸成新颖的意象,虚与实的相互渗透,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增强了诗的厚度和弹性。谁不会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呢?谁不会触摸到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呢?反讽的艺术魅力也许就在这里。

后记: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时,心里也莫名地沉重起来,看多了风花雪月的诗歌散文,读了太多关于爱情和自我的所谓新诗,还有多少诗人的眼睛在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光亮背后的东西呢?艺术能够打动人心的不在于形式的整饬和辞藻的华丽,而是在于能够挑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弦。辛笛的这首诗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今天读来却仍然令我异常的难过和悲愤,我离那个年代很远,但是诗中折射出来的某种情感,在今天来看仍有现实意义,仍然能够找到与之共鸣的感情点。也许是我自己有着诸多的不得意,故而有着更多的感慨吧,生活和终点的距离本来就是在一步步缩小,或许不定哪天就已然到了终点了。

篇2:辛笛的诗

辛笛(1912- ),原名王馨迪,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诗稿》(1983)、《印象·花束》(1986)。

航 风景 冬夜 夜别 秋思 再见,蓝马店 寂寞所自来 山中所见——一棵树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


冬夜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

木器的光泽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

抚摩着褪了色的花缎,

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

长廊柱下星近;

想念温暖外的风尘,

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


夜别

再不须什么支离的耳语吧,

门外已是遥遥的夜了。

憔悴的杯卮里,

葡萄尝着橄榄的味了呢。

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

想收拾下铃辔的玎当么?

帷灯正摇落着无声的露而去呢,

心沉向苍茫的海了。


秋思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远天鸽的哨音

带来思念的话语;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又一年的将去。

城下路是寂寞的,

猩红满树,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再见,蓝马店

走了

蓝马店的主人和我说

——送你送你

待我来举起灯火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飘落吧

这夜风 这星光的来路

马仰首而啮垂条

是白露的秋天

他不知是不是透明的葡萄

鸡啼了

但阳光并没有来

玛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

七色变化三色

黑 红 紫

归结是一个风与火的世界

听隔壁的铁工手又拉起他的风箱了

他臂膀上筋肉的起伏

说出他制造的力量

痴痴的孩子你在玩你在等候

是夜的广大还是眼前的神奇

也令你守着这尽夜的黎明不睡?

来去辄欲与吉诃德先生同行

然而除了风车 除了巨人

森林里横生的藤蔓 魔鬼的笛声

我是已有多久了

竹杖与我独自的影子?

——年轻的 不是节日

你也该有一份欢喜

你不短新衣新帽

你为什么尽羡慕人家的孩子

多有一些骄傲地走吧

再见平安地

再见 年轻的客人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


寂寞所自来

两堵矗立的大墙栏成去处

人似在涧中行走

方生未死之间上覆一线青天

果有自由给微风吹动真理的论争

空气随时都可象电子样予以回响

如今你落难的地方却是垃圾的五色海

惊心触目的只有城市的腐臭和死亡

数落着黑暗的时光在走向黎明

宇宙是庞大的灰色象

你站不开就看不清摸不完全

呼喊落在虚空的沙漠里

你象是打了自己一记空拳

1946


山中所见——一棵树

你锥形的影子遮满了圆圆的井口

你独立,承受各方的风向

你在宇宙的安置中生长

因了月光的点染,你最美也不孤单

风霜锻炼你,雨露润泽你,

季节交替着,你一年就那么添了一轮

不管有意无情,你默默无言

听夏蝉噪,秋虫鸣

1948

篇3:读辛笛诗小感

读辛笛诗小感

辛笛诗读来,清新不失飘逸,却又晶莹剔透,让人一目了然;淡彩不失细腻,却又轻酿含蕴,让人顿眉沉思。

读辛笛诗,大抵皆是48年前的。因而少了几分社会沉重感的坚实,也不见他《风景》中“……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般忧感哀叹的凝沉。

辛笛诗,从“珠贝篇”到“异域篇”,一缕清新,一缕闲情,一缕浪漫,一缕轻灵,直透到心底,淡淡欢欣的空幽美境。

而看“手掌篇”,一缕凝实,一缕坚沉,一缕悠叹,一缕伤鸣,重重地被烙上社会现实的深印。

40年代以后的辛笛,很少再听见“……城下路是寂寞的/猩红满树/零落只会自知呢/行人在秋风中远了”(《怀思》)般清幽沁脾的低吟。而更多的是“……我们要瞪着你孤独的头颅/哈哈笑出了我们的愤怒。”(《阿Q问答》),“……对有思想的人说/丢掉你的思想像倒垃圾/否则我有武器。”(《逻辑-敬悼闻一多先生》)般发人警醒的沉郁的'沉思。

当然,读辛笛,最深感的是他的谦虚。

“……我写了那么多的新诗……也还只有如此小小的一本。除了惭愧,我竟是一无可说。谨在此感谢每一个读者,他将是我的最适当的批判人。”(辛笛,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篇4:无名氏《水调歌》诗鉴赏

无名氏《水调歌》诗鉴赏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鉴赏

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扣人弦。

篇5: 《视刀环歌》诗鉴赏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视刀环歌后世评价:

《唐诗归》:钟云:诗作如是语,即妙在题又是“视刀环”,所以诗益觉深至。

《唐诗归折衷》:唐云:有心者固难测。吴敬夫云;须看题是视刀环。

《唐诗摘钞》:此咏其事(按指汉使招李陵),必有为而作。

《唐诗别裁》:着意“视”字。

《唐诗笺注》:“不如人意深”,谓两心相照,两意相期,疑有变更,故曰“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盖闪其不还也。

《唐贤小三昧集》:言不得归也,措词妙绝。

作者资料: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篇6: 《视刀环歌》诗鉴赏

视刀环歌原文:

常恨言语浅,

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

脉脉万重心。

视刀环歌翻译:

常常恼恨言语的表达粗浅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今天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地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视刀环歌字词解释:

⑴视刀环歌:刘禹锡创乐府新题。典出《汉书·李广苏建传》,含盼人早日还归之意。

⑵恨:遗憾。

⑶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⑷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更多推荐

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