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一部真正的战争文学作品。有人还称它是一部“全景式的军事文学”作品。它反映东汉末至西晋初近一百年的全部战争生活,其反映战争规模之大、之广,时间持续之长,其描写战争的艺术技巧之高,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上所仅见,而且在古今中外军事文学中也是罕见的。
1、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全书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其形式变幻多端:有智取,有力敌;有进攻,有防御;有伏击,有偷袭;有火攻,有水淹;有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有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有以弱胜强,有以强制弱;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等等。这些明显不同的战斗固然不会混淆,但有些形式相同的,若稍不注意,便极易造成雷同重复,比如,有人统计,仅火攻小说就写了几十次,这就势必要“犯”,而作者均能巧妙地“避”,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放了“两把火”,先是在博望坡采取伏兵计,用火攻将曹军打得大败;继而又率军主动撤出新野,布下口袋,待曹军钻入后,又施火攻,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两次战斗紧紧相连,同是用火,却绝不雷同。“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
小的战斗互不相同,大的战役更是各具特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是《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其相同处在于: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又都是用火攻。但它们却毫无重复之处:官渡之战是曹操烧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是孙、刘烧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是东吴烧西蜀的营盘。这是火烧的对象不同;同时,火烧的地点也不一样:烧粮草是在平原,烧战船是在水上,烧营盘是在山林。三大战役犯中求避,同中见异,特点鲜明,绝不雷同。
2、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较量。《三国演义》写战争,不仅写力,更重在写智,写指挥员在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力量转化等方面运筹的正确与否。全书百二十回,仅标题直接带有“计”、“智”、“谋”等字眼的就达三十回之多。各种计谋,无所不用,上演了一出出“斗智”的活剧。著名的三大战役,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原因都在于取胜一方智术和谋略的正确运用。比如袁曹官渡之战,仅有7人马的曹操所以能把有着70万人马的袁绍打得一败涂地,主要就是靠了谋略的正确;而袁绍的惨败,则主要败再不采纳好的建议,败在主观指导的错误。当初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得很对:“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这缓战坚守,本来是一好的建议,可袁绍不仅不采纳,反责沮授“慢”了军心,将其“锁禁军中”。后来许攸获悉曹操军粮已尽,建议袁绍乘虚进军许昌,可袁绍听信谗言,又怀疑许攸“与曹操有旧”,致使许攸遭到斥责后背袁投曹,泄露了袁绍屯积粮草的机密。结果曹操用许攸之计,亲率五千精兵烧了袁绍屯积乌巢的粮草,进而大破势力比他大得多的袁军,奠定了曹魏立国、雄踞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赤壁之战是一次最著名的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劣势打败优势的战役,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一次战役。战前的曹操,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已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也是智谋。这次战役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斗智的场面。
面对曹操的号称百万大军,诸葛亮、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周瑜则向孙权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他们“知彼”。三江口一战,曹操失利,发觉自己短处,命令“深得水军之妙”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加紧操练水军。而孙、刘则尽力打破曹操争取主动的努力。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搞了一个“群英会”,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毫不费力地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并以次装备了东吴。周瑜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内外策划,让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曹操只注意了连接战船有利于防止风浪,却忽视了不利于防止大火。最后曹操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为黄盖直入曹军水寨放火提供了方便。这样,赤壁火起,孙、刘无需非多大力量,已是全胜无疑了。
这次战役,智斗写得最充分。孙刘一方每次斗智的胜利,就是对曹操力量的一次削弱。就是优势劣势的转化。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是一个斗智的全过程。其结果是由此遏制了强大曹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攻势,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已形成。
彝陵之战也是以少胜多。西蜀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不顾一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初战时,西蜀势如破竹,东吴朝野震恐。后来,孙权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总督兵马。陆逊准确分析了敌我形势,在时值酷暑,蜀兵多有疾病,利在速战的情况下,果断采取坚守避战、后发制人的战略,忍辱负重,与蜀兵相持半载有余,使得蜀军将士欲战不能,“兵疲意阻”,斗志懈怠,不得不依林木深处安营扎寨,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绵延七百里,明显犯了兵家大忌。东吴虽只有五六万人马,但由于兵力集中,养精蓄锐,出其不意,火烧西蜀连营七百里,致使西蜀全军覆没,刘备死于白帝城。这次战役主要是描写陆逊的战略,他上任后坚守避战,人们不能理解,多有抱怨,但他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反败为胜。东吴的胜利,显然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因为人是战争的主宰,只有写好了在战争中活动的人,才能更好地表现战争。所以,《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是参加战争的人,人的才能智慧,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性格冲突,而不是着重写战争的过程。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左转》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传统:详写战前谋划,略写战役过程;详写握有主动权的一方,略写被动的一方;详写未来胜利的一方,略写失败的一方;并不把失败方写得愚蠢无能,而是写出“强中更有强中手”,常常以失败者的“智”来衬托获胜者的更加高明。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兵多势强,虽然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实际上并未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不是战争的胜利方,所以,在这次战役宏大的篇幅中,曹魏不足1/5,属于略写。小说重点铺陈的是掌握主动权、最后得胜的孙、刘一方,突出表现周瑜、诸葛亮的胸襟胆识和谋略智术。曹操虽然连中三计,但都不是轻易上当的。周瑜设群英会愚弄蒋干,曹操中反间计损折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一是因为三江口初战失利,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早就有点不满,二是因为蔡、张乃荆州降将,本不被曹操信任,再加之曹操多疑,因此种种,曹操才一气之下下令杀掉了他们。一到“献头帐下,操方醒悟曰:吾中计矣!”然而,“操虽然中计,却不肯认错。”接着他用荀攸之计,使蔡瑁的族弟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以为内应。可见曹操并不蠢笨。后来曹操又中连环计,程昱提醒“船皆连锁,股市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拒不接受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说隆冬之际,只有西风北风,不可能有东风南风,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诸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但事实上,曹操只了解了事物的一般性,,而没能了解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偏偏诸葛亮“借”来了东风,使他千里舳舻,付之一炬。我们今天自然不会相信这东风真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诸葛亮懂得气象知识,正如草船“借箭”前“算”得三天后将有大雾一样。这说明诸葛亮的知识比曹操、周瑜更丰富,智慧更高超。在智术的较量中,周瑜事事可以瞒过曹操,却事事瞒不过诸葛亮,所以民言有云:“孔明先知,周瑜见面知,曹操过后知。”三人智能高下的比较,是从战争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的。
4、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作者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写,既有庞德抬棺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场面。在紧张激烈、烽火连天的赤壁大战中,尤其有许多娴雅情节,如:诸葛亮与鲁肃的乘雾联舟,酌酒取乐;周瑜与蒋干的故友重逢,歌舞宴饮;庞统的幽居草舍,挑灯夜读;曹操的凌波横槊,对月吟诗等等。且不论它们在战斗中的实际作用如何,但就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它足在使剑拔弩张、隔江对垒的紧张中出现抒情的气氛,使读者有机会透一口气。而在这静谧安闲的背后,又酝酿和准备着“樯橹灰飞烟灭”的三江水战的到来,使全书极尽波澜迭起之妙。
1、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全书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其形式变幻多端:有智取,有力敌;有进攻,有防御;有伏击,有偷袭;有火攻,有水淹;有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有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有以弱胜强,有以强制弱;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等等。这些明显不同的战斗固然不会混淆,但有些形式相同的,若稍不注意,便极易造成雷同重复,比如,有人统计,仅火攻小说就写了几十次,这就势必要“犯”,而作者均能巧妙地“避”,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放了“两把火”,先是在博望坡采取伏兵计,用火攻将曹军打得大败;继而又率军主动撤出新野,布下口袋,待曹军钻入后,又施火攻,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两次战斗紧紧相连,同是用火,却绝不雷同。“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
小的战斗互不相同,大的战役更是各具特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是《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其相同处在于: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又都是用火攻。但它们却毫无重复之处:官渡之战是曹操烧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是孙、刘烧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是东吴烧西蜀的营盘。这是火烧的对象不同;同时,火烧的地点也不一样:烧粮草是在平原,烧战船是在水上,烧营盘是在山林。三大战役犯中求避,同中见异,特点鲜明,绝不雷同。
2、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较量。《三国演义》写战争,不仅写力,更重在写智,写指挥员在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力量转化等方面运筹的正确与否。全书百二十回,仅标题直接带有“计”、“智”、“谋”等字眼的就达三十回之多。各种计谋,无所不用,上演了一出出“斗智”的活剧。著名的三大战役,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原因都在于取胜一方智术和谋略的正确运用。比如袁曹官渡之战,仅有7人马的曹操所以能把有着70万人马的袁绍打得一败涂地,主要就是靠了谋略的正确;而袁绍的惨败,则主要败再不采纳好的建议,败在主观指导的错误。当初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得很对:“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这缓战坚守,本来是一好的建议,可袁绍不仅不采纳,反责沮授“慢”了军心,将其“锁禁军中”。后来许攸获悉曹操军粮已尽,建议袁绍乘虚进军许昌,可袁绍听信谗言,又怀疑许攸“与曹操有旧”,致使许攸遭到斥责后背袁投曹,泄露了袁绍屯积粮草的机密。结果曹操用许攸之计,亲率五千精兵烧了袁绍屯积乌巢的粮草,进而大破势力比他大得多的袁军,奠定了曹魏立国、雄踞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赤壁之战是一次最著名的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劣势打败优势的战役,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一次战役。战前的曹操,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已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也是智谋。这次战役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斗智的场面。
面对曹操的号称百万大军,诸葛亮、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周瑜则向孙权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他们“知彼”。三江口一战,曹操失利,发觉自己短处,命令“深得水军之妙”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加紧操练水军。而孙、刘则尽力打破曹操争取主动的努力。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搞了一个“群英会”,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毫不费力地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并以次装备了东吴。周瑜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内外策划,让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曹操只注意了连接战船有利于防止风浪,却忽视了不利于防止大火。最后曹操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为黄盖直入曹军水寨放火提供了方便。这样,赤壁火起,孙、刘无需非多大力量,已是全胜无疑了。
这次战役,智斗写得最充分。孙刘一方每次斗智的胜利,就是对曹操力量的一次削弱。就是优势劣势的转化。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是一个斗智的全过程。其结果是由此遏制了强大曹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攻势,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已形成。
彝陵之战也是以少胜多。西蜀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不顾一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初战时,西蜀势如破竹,东吴朝野震恐。后来,孙权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总督兵马。陆逊准确分析了敌我形势,在时值酷暑,蜀兵多有疾病,利在速战的情况下,果断采取坚守避战、后发制人的战略,忍辱负重,与蜀兵相持半载有余,使得蜀军将士欲战不能,“兵疲意阻”,斗志懈怠,不得不依林木深处安营扎寨,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绵延七百里,明显犯了兵家大忌。东吴虽只有五六万人马,但由于兵力集中,养精蓄锐,出其不意,火烧西蜀连营七百里,致使西蜀全军覆没,刘备死于白帝城。这次战役主要是描写陆逊的战略,他上任后坚守避战,人们不能理解,多有抱怨,但他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反败为胜。东吴的胜利,显然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因为人是战争的主宰,只有写好了在战争中活动的人,才能更好地表现战争。所以,《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是参加战争的人,人的才能智慧,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性格冲突,而不是着重写战争的过程。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左转》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传统:详写战前谋划,略写战役过程;详写握有主动权的一方,略写被动的一方;详写未来胜利的一方,略写失败的一方;并不把失败方写得愚蠢无能,而是写出“强中更有强中手”,常常以失败者的“智”来衬托获胜者的更加高明。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兵多势强,虽然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实际上并未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不是战争的胜利方,所以,在这次战役宏大的篇幅中,曹魏不足1/5,属于略写。小说重点铺陈的是掌握主动权、最后得胜的孙、刘一方,突出表现周瑜、诸葛亮的胸襟胆识和谋略智术。曹操虽然连中三计,但都不是轻易上当的。周瑜设群英会愚弄蒋干,曹操中反间计损折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一是因为三江口初战失利,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早就有点不满,二是因为蔡、张乃荆州降将,本不被曹操信任,再加之曹操多疑,因此种种,曹操才一气之下下令杀掉了他们。一到“献头帐下,操方醒悟曰:吾中计矣!”然而,“操虽然中计,却不肯认错。”接着他用荀攸之计,使蔡瑁的族弟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以为内应。可见曹操并不蠢笨。后来曹操又中连环计,程昱提醒“船皆连锁,股市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拒不接受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说隆冬之际,只有西风北风,不可能有东风南风,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诸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但事实上,曹操只了解了事物的一般性,,而没能了解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偏偏诸葛亮“借”来了东风,使他千里舳舻,付之一炬。我们今天自然不会相信这东风真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诸葛亮懂得气象知识,正如草船“借箭”前“算”得三天后将有大雾一样。这说明诸葛亮的知识比曹操、周瑜更丰富,智慧更高超。在智术的较量中,周瑜事事可以瞒过曹操,却事事瞒不过诸葛亮,所以民言有云:“孔明先知,周瑜见面知,曹操过后知。”三人智能高下的比较,是从战争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的。
4、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作者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写,既有庞德抬棺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场面。在紧张激烈、烽火连天的赤壁大战中,尤其有许多娴雅情节,如:诸葛亮与鲁肃的乘雾联舟,酌酒取乐;周瑜与蒋干的故友重逢,歌舞宴饮;庞统的幽居草舍,挑灯夜读;曹操的凌波横槊,对月吟诗等等。且不论它们在战斗中的实际作用如何,但就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它足在使剑拔弩张、隔江对垒的紧张中出现抒情的气氛,使读者有机会透一口气。而在这静谧安闲的背后,又酝酿和准备着“樯橹灰飞烟灭”的三江水战的到来,使全书极尽波澜迭起之妙。
更多推荐
出色的战争描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