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显著特点,就是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这种特征化性格的典型,具有鲜明的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的特点。所谓“单一性”,就是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如: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孔明的“智”、关羽的“义”,张飞的“猛”、周瑜的“狭”、鲁肃的“厚”等等。所谓“稳定性”,是说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所谓“和谐性”,是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作者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一是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比如,曹操一出场,作者就通过许劭之口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后一系列的情节,从少时的诈称“中风”、诬叔骗父,到临死时设七十二疑塚,躺在坟墓里还要骗人,都是围绕着他的“奸雄”这一性格展开。再如诸葛亮,早在二十几岁隐居隆中时就通晓天下、料事如神,出山之后,直至病死五丈原前线,除了失街亭等极个别的战役之外,他每每都是神机妙算,智慧的灵光始终保持在最强度上。这些人的性格,给人以一种先天如此、与生俱来的感觉,看不出客观环境、人生遭遇对其性格的影响。
二是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比如写曹操的凶残奸诈,就连续写了他克扣军粮却嫁祸仓官;罪该杀头却割发代首;怀疑侍卫,梦中杀之;讨厌刘馥,醉酒杀之;恼怒祢衡,借刀杀之;忌恨杨修,伺机杀之。写他雄豪,就连续写了刺卓献刀;矫诏讨董;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这样就把一个残暴奸诈、又雄豪多智的“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再如写张飞的勇猛,除了描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外貌、“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言行之外,特别又通过鞭督邮、战吕布、吓曹兵、古城会、斗马超等一系列情节不断皴染强化。
三是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比如第五回的“关羽斩华雄”,首先通过前面的几员大将鲍忠、潘凤、俞涉等人被华雄所斩;孙坚虽未被斩,但头盔却成了华雄的战利品,来显示董卓大将华雄的骁勇无比;关羽上阵,与华雄厮杀,文字不多,都是虚写,全从听觉中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崩地塌,岳撼山崩”,当关羽回来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战前曹操为他酾下的一杯热酒,“其酒尚温”。仅用四字的细节,就把关羽的神勇突现的淋漓尽致。再如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三声大喝:第一声是:“厉声大喝”,使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第二声是睁目“大喝”,使得曹操“颇有退心”;第三声是“挺矛”大喝,吓得曹操“披发奔逃”,惊得曹操身边的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后面的百万曹兵“人如潮涌,马似山崩”,疯狂逃命时,自相践踏。在这种连锁反应似的、又像戏剧性的变化中,张飞勇猛刚烈的传奇性风采,活龙活现。
四是善用对比、烘托手法。比如袁绍从出场到被彻底消灭,作者始终把他与曹操进行对比描写。在诛宦官时,袁曹的意见就针锋相对,何进因听从袁绍主张,招致了更甚于宦官之祸的董卓之乱。显示出曹操看问题透彻,政治眼光锐利,而袁绍的政治才识远低于曹操。在讨董卓时,袁绍被推为盟主,却任人唯亲,排斥人才,徘徊观望,坐失战机;而曹操则任人唯贤,重用人才,提出正确的战略部署,这一对比,又显示出袁绍军事上的无能。此后袁、曹双方正面交锋,展开官渡之战,在用人和用谋方面,一个雄才大略,识见高超;一个外宽内忌,多谋少断,对比十分鲜明。最终袁绍成为失败者,曹操成为胜利者。
诸葛亮的出场,作者采用了层层烘托的手法: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卧龙岗山林景色的优雅清美等等,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另外,如司马懿出场前后,作者也用了重笔烘托。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重用,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接着诸葛亮用反间计,司马懿被削职回家,诸葛亮大喜;孔明一出祁山,曹睿又起用司马懿,诸葛亮闻之大惊。作者通过诸葛亮心情的几次变化,使司马懿在正式登场之前,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从而衬托出司马懿不可轻视的才能。
一是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比如,曹操一出场,作者就通过许劭之口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后一系列的情节,从少时的诈称“中风”、诬叔骗父,到临死时设七十二疑塚,躺在坟墓里还要骗人,都是围绕着他的“奸雄”这一性格展开。再如诸葛亮,早在二十几岁隐居隆中时就通晓天下、料事如神,出山之后,直至病死五丈原前线,除了失街亭等极个别的战役之外,他每每都是神机妙算,智慧的灵光始终保持在最强度上。这些人的性格,给人以一种先天如此、与生俱来的感觉,看不出客观环境、人生遭遇对其性格的影响。
二是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比如写曹操的凶残奸诈,就连续写了他克扣军粮却嫁祸仓官;罪该杀头却割发代首;怀疑侍卫,梦中杀之;讨厌刘馥,醉酒杀之;恼怒祢衡,借刀杀之;忌恨杨修,伺机杀之。写他雄豪,就连续写了刺卓献刀;矫诏讨董;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这样就把一个残暴奸诈、又雄豪多智的“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再如写张飞的勇猛,除了描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外貌、“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言行之外,特别又通过鞭督邮、战吕布、吓曹兵、古城会、斗马超等一系列情节不断皴染强化。
三是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比如第五回的“关羽斩华雄”,首先通过前面的几员大将鲍忠、潘凤、俞涉等人被华雄所斩;孙坚虽未被斩,但头盔却成了华雄的战利品,来显示董卓大将华雄的骁勇无比;关羽上阵,与华雄厮杀,文字不多,都是虚写,全从听觉中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崩地塌,岳撼山崩”,当关羽回来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战前曹操为他酾下的一杯热酒,“其酒尚温”。仅用四字的细节,就把关羽的神勇突现的淋漓尽致。再如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三声大喝:第一声是:“厉声大喝”,使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第二声是睁目“大喝”,使得曹操“颇有退心”;第三声是“挺矛”大喝,吓得曹操“披发奔逃”,惊得曹操身边的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后面的百万曹兵“人如潮涌,马似山崩”,疯狂逃命时,自相践踏。在这种连锁反应似的、又像戏剧性的变化中,张飞勇猛刚烈的传奇性风采,活龙活现。
四是善用对比、烘托手法。比如袁绍从出场到被彻底消灭,作者始终把他与曹操进行对比描写。在诛宦官时,袁曹的意见就针锋相对,何进因听从袁绍主张,招致了更甚于宦官之祸的董卓之乱。显示出曹操看问题透彻,政治眼光锐利,而袁绍的政治才识远低于曹操。在讨董卓时,袁绍被推为盟主,却任人唯亲,排斥人才,徘徊观望,坐失战机;而曹操则任人唯贤,重用人才,提出正确的战略部署,这一对比,又显示出袁绍军事上的无能。此后袁、曹双方正面交锋,展开官渡之战,在用人和用谋方面,一个雄才大略,识见高超;一个外宽内忌,多谋少断,对比十分鲜明。最终袁绍成为失败者,曹操成为胜利者。
诸葛亮的出场,作者采用了层层烘托的手法: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卧龙岗山林景色的优雅清美等等,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另外,如司马懿出场前后,作者也用了重笔烘托。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重用,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接着诸葛亮用反间计,司马懿被削职回家,诸葛亮大喜;孔明一出祁山,曹睿又起用司马懿,诸葛亮闻之大惊。作者通过诸葛亮心情的几次变化,使司马懿在正式登场之前,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从而衬托出司马懿不可轻视的才能。
更多推荐
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