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的英文譯語怎麼說典-暮光之城
2023年11月6日发(作者:药匙)
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研究
一、研究意义、目的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素质教
育观要求,以优化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因此,应该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能
力水平。而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正视和解决学困生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落实。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
下,关注学困生、转变学困生学习状况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师
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数学学科而言,一方面,由于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因此,现代教育中,世界各国都把它放在核心学科的地位;一方面,在我国以往的应试
教育中,数学学科作为“筛子”的功能得到了过分的强化,其主导方向是应试和高分,
不但使数学学科的魅力大打折扣,而且人为地制造出许多学困生。
在现实教育中看,小学教育阶段的两门主要学科语文与数学进行对照,数学学科常
常存在比较多的学困生,调查现实,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在县城为
22%,乡镇为29.7%,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显得更悬殊。[1]因此对数学
学困生的研究也是数学教育中的非常棘手的大问题。
在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很多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
行了探索。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的口号,并且在她几十年的教育经理中践行她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教育观。
[2]钟启泉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修订版)》一书中从“反思”与“行动”两个方向入手,
引述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差生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本质研究和实践层面的行为探
讨。[3]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精华的继
承和对其“无人之境”的批判过程中形成并提出的一个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
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
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
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班
杜拉同时指出,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
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
能预期(I can do)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
情绪也是积极的。反之,“人即使懂得某种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但如果怀疑自己能否
完成所必要的行为,则这种信息也不会影响行为”。[4]
班杜拉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企业管理等领域引起了很大
的反响,因其对于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简单的“行为——强化”机制进行了修正,特
别是将人作为不同于动物的个体,就其在接受“强化”时的复杂反应机制进行了阐述,
人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作为结果的强化物的作用,更取决于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
成行为的判断——“能力的充分发挥,既需要技能,也需要有效运用技能的自我效能信
念。”[5]这在很多领域都是有实际意义的。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作为自我效能感之一的
学习自我效能感(本文简称学习效能感),被广泛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美国
学者Jinks和Morgan(1996)曾对城市、郊区和农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能
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过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我国的有关研究
也证明了这种相关性的存在。[6]
学习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研究表明,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为自己确
定比较高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而学习效能感弱的学生,则为自己确定比较低的容
易达到的学习目标。
其次,学习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及其努力程度。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即
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当遇到困难时,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确信只要坚持
不懈地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因而往往会付出极大的努力,以取得活动的成功;而学习
效能感弱的学生,虽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忽视努力对学习成功的作用,
他们往往不加努力,便会轻易放弃。
第三,学习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在进行某项新的学习任务或完
成某项对自己比较重要的学习任务(如考试)时,坚信自己活动效能的学生,能把注意力
集中在任务的要求上,从而能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新的学习和有效
地完成学习任务。而那些怀疑自己活动效能的学生则会把思维放在自身的不足和潜在困
难上,因而分散了注意,进而造成学习失败。
可见,运用效能理论对小学数学中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究,将从更深
层次上使教师深刻认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形成通过培养和提升学习效能感从而转变学
困生的策略。
但是,当前数学教育中,对于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关注存在明显不足,这些不足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认识不足:有一部分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客观上对提升学习效能感有作用,但
是从数学教师队伍整体上看,没有对这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自觉地在教学过程
中关注这个影响学困生学习成就的重要变量。
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能对自身学习状况有深刻的
反省意识和客观的自我评价意识,因此不可能根据学习效能水平调节学习活动,发挥自
身潜力。
家长认识不足:学困生的父母在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归因和指导时,常常是
从智力水平或者努力程度进行解释,对孩子的厌学、消极逃避等现象不能进行正确地分
析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所以,在对学困生的转变过程中,对于学习效能感的现状与培养和提升措施的研究
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对学困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更宝贵的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将体
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可以提高当前的数学学习成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现状,
形成有效培养和提升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策略与途径,从而改善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
这些策略与措施应该在较短时间内能起到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可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心态。通过对学习效能感的有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学困生
将能更自觉、更客观地从自身可变因素出发追寻自己学业成败的解释,由此,学困生将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能正确地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
挫折,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可以增强学业的自我评估意识。数学教师提供的这方面的帮助必将影响学生其它学
科的学习,以至于影响学生在学科学习以外领域的成就。
(二)研究目的
1.运用量表调查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现状,并从调查中对学困生的学习效能感现
状作出大致的总体判断,以一定数量的样本结合典型个案进行汇总。
2.结合各种文献探讨学习效能感在学习中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机制,明确培养和提
升学习效能感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重要性。
3.探求影响小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主要因素以及学习效能感、学习意志和学业
水平之间的联系。
4.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培养和提升学习效能感的策略与途径。
(三)文献综述
1.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这个名词,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例如在国内的报刊上曾经引发过争
论的“差生”一词,事实上就与“学困生”并无区别,其他有些文章中所提的“后进生”
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在国外,通常有“慢生”(slow learner)“学习困难者”,(difficult student)
的叫法。
本人认为,很多时候,不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表述,其实质意义还是基本雷同的。
值得注意的倒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对于学困生,一般有下面的三种判断标准:
(1)学科标准判断:以一定年龄或年级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所必须达到的
水平为标准来判断,在经过规定时间内的学习后经过考试,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所提出的要求的就被认为是学困生。学科标准的优势是能较好地体现教育教学过程
的本质和要求,因为教学的实质就是以掌握教材为主的认识过程。但是学科标准也有两
个缺点:标准本身的适当程度难以把握,确定一个适当的学科大纲(课程标准)就已经
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根据学科大纲(课程标准)把握一个合适的量度就更不是简单
的事情了。
(2)发展标准判断。以学生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具有的潜能作为标准。这
种观点下,不问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管考试的名词,以人本身为标准,优势
是可以激励学生不断上进,攀登新的高峰,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但是这种标准存
在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完全可靠的办法来了解人的能力,从而也使是否发挥潜能成为难
以判断的;强调个人的努力程度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当这个必要
的前提。
(3)名次标准判断。把同一班级、年级或更大群体内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出名
次,名次排在后边的就是差生(学困生)。这是一种相对评价,其优势是能按照需要的
标准进行择优汰劣。其缺点也很明显:在名次标准之下,差生(学困生)成了必然的存
在,这种标准和尽量帮助学困生、减少学困生的教育理想背道而驰。[7]
综上所述可见,学困生的概念是相当复杂的,几乎在所有与学困生相关问题的阐述
中都要用大量的文字对此进行相关界定。在此也不能例外,本研究中所指的学困生,主
要采用名次标准,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水平
的学生。
2.学习效能感理论研究简述
(1)自我效能感
如前所述,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一
个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
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修正。
班杜拉眼中的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所指的强化有所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
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
节人的行为。同时,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
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
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
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
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
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
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
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
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2)学习效能感
很多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师把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取得了不少成
果。
这些成果中最为重要的是,充分认识了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性,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己成为目前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王振宏、李晓东、易晓明等人的研究
证明,小学生学习效能感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8][9][10]
[11] 学者李荟、辛涛等人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也表明: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学习成绩呈显著相关[12]。
其次,对于学习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王振宏认为,学习
效能感同自我监控学习、归因、动机定向等其它学业成绩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
在联系,是各种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内在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变量,从而使得学习效能感
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核心变量之一。[13]在数学学习上,科林斯在一项研究中考察
了个体学习效能感与其实际行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他以中小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数学的
问题解决为作业任务。结果发现,虽然数学的知识技能显然是他们完成作业的重要因素,
但学习效能感亦在其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不但乐于学习,而且
善于学习,从而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14]
此外,对于学习效能感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杨萍认为:学
生知觉到的学习效能感直接地或通过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以及学业成绩的作用影响乃
至造成了学生目前及今后的抑郁:短期内,学生是由于他们的学业无能的信念而不是真实
的学业表现产生抑郁的;长期内,低的学习效能感是以学业成绩又问题行为及提前的抑
郁为媒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15]王才康对焦虑的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效能感同样直接
或通过学业成绩间接地构成了导致或影响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16]答会明、朱荣春等
人认为,学习效能感不仅仅参与到学业追求里,并且也参与了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学生
安全恰当的学习效能感不仅提升了其学业成绩,且提升了亲社会行为,降低了问题行为
的发生概率。[17]
对于学习效能感的实证研究主要有:路海东、刘晓明、郭占基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
学习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包括语文和数学)。[17]
对相关资料总结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我效能感和相关理论的介绍,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启示
包括重要性、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如何培养、提高的理论探讨等方面。
(2)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向:学习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以及与影响学业的
其它因素的相关性探讨;不同学生学习效能感水平的比较研究;学习效能感水平的动态
发展特征;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性的专门探索;对学习效能感培养和提高
进行专门的实践研究。
二、选题的先进性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一)选题的先进性
整体上看,对于学习效能感的研究,相当多的仍是理论探讨,大部分的实证研究处
于相关研究的水平,也出现了一些因果联系分析及动态发展研究,比较少的是对于学习
效能感培养和提高方面的实践研究。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实践研究更少,因
此,本课题立足于教学一线,以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实证与教学实践结合的层面上
进行研究,分析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现状,并探索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策略与
途径,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二)可预期的成果
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现状调查报告;个案分析;影响学习效能感的各因素分析;培养
和提高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策略与途径研究。
(三)论文初步框架
引 言
第一章 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一、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二、学习效能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一、小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现状
二、影响小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形成的各因素分析
三、培养和提高小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法与过程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构思及研究内容
本研究预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文献整理——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实施干预——小结反思——形成策略
师教学行为达成对学习效能感的干预。
5.小结反思:进行二次调查验证所采用的干预措施的效果,结合文献进行影响学
习效能感各因素的比较,比较学习效能感提升状况与学生学业成绩状况,并调整干预措
施。
6.形成策略:对实验假设的相关问题并做出结论,形成一些提升学习效能感的有
效策略。
四、研究方法与条件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综合,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形成文献综述,
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研究的思路、研究基础。
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分析,参照已有研究成果,编制学习效能感调查表,在对学
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一定的教学干预。
实验研究法:通过文献分析与实际调查结果的分析,采取干预措施并进行二次调查
以分析干预措施产生的效果,从而验证通过提高学习效能感转变学困生的思路在实践中
的效果,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在实践中更为有效。
(二)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杭州市彭埠第一小学三四年级学困生。共12个班,每班共40人左右,
以后三分之一为主要调查对象,去除其中因智力、残疾原因无法适应正常学习人员,每
班选取12人。同时在各班选取优生与中等生各5人参与调查以备比较。
实验研究:在三四年级中各选一个班作为干预对象。
(三)条件分析
1.学校支持
学校近年来对教育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群体中有浓厚的科
研意识。近年来在课题申报方面有较大进展,现有市级立项课题1个,区级立项课题3
个,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将为本课题提供示范。
2.课题成员情况
本研究设计的三四年级数学组中,教师从高年资到新教师都有,有区教坛新秀两人,
研究力量较强。
五、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2月—3月)
(1)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文献检索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方案,方案论证。
(3)组建课题组并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
(4)确定试验教师班级。
2.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09年2月)
(1)通过文献分析,参照他人研究成果,编制学习效能感调查表;进行“小学学
困生学习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2)通过整合相关文献,分析调查结果,探寻影响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3)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干预措施,实施实验计划,验证实验假设。
(4)进行一次中期小结,并进行二次调查以验证采用的干预措施的效度。
(5)调整实验措施,修正干预措施。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
(1)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宣传、推广有效经验,辨证分析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2)整理各类档案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交报告。
(二)人员分工
指导专家:
课题组成员:
三四年级数学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立平,杜玉祥。初中数学差生成因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5,(4)。
[2]霍懋征 “国宝教师”/20000/,2006.2.22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修订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4][5]阿尔伯特·班杜拉(A·Bandula),林颖、王小明、胡谊、庞维国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
——社会认知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91—215 552
[6]谷生华、申继亮等。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4)
辛涛、李琼等。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7]杜玉祥、马晓燕、魏立平、赵继超。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6—10
[8] [11][13]王振宏.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1) 39|—43
[9]李晓东等.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4(1)
[10]易晓明等.学习优秀与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归因的比较.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10(1)
[12]李荟、辛涛、谷生华、申继亮: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
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4期,48页
.
[14]俞志芳:自我效能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常热高专学报,2001年第6期
[15]杨萍等.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方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1 ( 3 ) 15—17
[16]王才康等。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00; 8(4),229—230
[17]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 2000; 8(4)227—228
朱荣春等。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 1999: 13(4)225—-227
[18]路海东、刘晓明、郭占基: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实验研究报告,现代
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2期
RDNS是什么意思S在线翻译读音例句-后来日文版伴奏
更多推荐
小学数学目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