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教学教改教研
一般,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掌握研究问题方法。
3.无缝衔接式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数学知识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前后知识无缝衔接可以通过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题组来完成。
案例6:
在学习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联系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题组:
①方程
的解有多少个?写出其中的五个。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描出以这些解为坐标的点,它们
在一次函数上
上吗?③在一次函数上
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吗?
④以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
的图像相同吗?⑤以上四个问题你能得到什么结论?⑥你能把上面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吗?设计意图:以上问题题组环环相扣逐步加深。将以二元一次
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的图像相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用旧知探新知,既能获得知识的结论,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又能培养思维能力。
四、设计归纳型问题组,引导学力体验深入
用问题题组的形式进行课末总结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概括、梳理、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既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引导学力深入体验。
1.概括整合式
概括整合式是指问题题组引导下对所学内容概括整合。通过问题题组总结归纳的方法从实际问题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完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学习效率。
案例7:在学习了八下4.1《多边形》,学习了多边形之后概括整合本节内容我设计如下问题题组:
①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比可以是1:2:3:3吗?为什么?②四边形中最多几个锐角?外角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
③探索五边形、六边形......发现并找出n 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规律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核心内容设计总结问题题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达到学生自我归纳反馈能力。
2.知识内化式
知识建构式问题题组为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系列问题,通常有较强的连锁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一般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思想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知识的建构
,了解学习特点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8:学习了立方根这节课之后,我设计如下问题串
①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②它的计算结果是多少?③根号上的“3”能省略吗?
④如果把64改成-64后计算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果改成它的倒数呢?如果改成46呢?
。设计意图:①②分别对立方根的意义和计算回顾,③强化立方根符号的意识,④巩固立方根性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发散,问题⑤实际应用。通过一系列问题组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提升了学习能力。
问题题组的课堂教学研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教师对传统提问观、课堂观和学习观的反思。教师应重点反思设计优化问题题组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设计的问题题组还应为学生铺设合适的台阶,由近及远,保证学生思维经历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真正把问题题组的价值体现出来。我们需要从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结构探索实用有效的问题题组设计模式。
总之,有效的问题题组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问题组问题的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设计有效的问题题组,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保证,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易良斌.《中学数学教与学—研究与引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2版.
[2]綦春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2009年3月版.
[3]张合远.精心设计问题串,提高教学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0(07)17-20.
[4]王岳庭.《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
一、“过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课堂是最重要的接受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地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度教学现象,则是由于对课堂的把控不当,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学习倦怠感的不良行为。
(一)收放过度
在数学知识中,一般而言,书本上都会对一些感念性的知识
进行讲解。部分教师由于不能合理运用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出现“放得太宽”,即很少或从不对学生们讲解定理等总结性的知识,导致学生在理解力上五花八门,对一道题虽然知道解法却不知道原理,如果遇到概念性的理解题则无从下手;而另一极端则是“收得太紧”,过分追求对概念性知识的讲解,而很少注重对学生拓展性的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只掌握了很基础的东西,对学习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困难。(二)练习过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度教学”的现象
朱文洋
(浙江省新昌县南明小学  浙江  新昌  6125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过度教学”现象,接着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措施,旨在提出过度教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应该避免过度教学的情况出现。【关键词】小学数学;过度教学;矫正措施【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170-02
教改教研
新教师教学
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如果练习过度则会造成学生负重太大,大大影响其学习效率。比如,在四则运算中,教师往往安全大量的运算练习,以便于学生进行巩固和掌握,但是过大的计算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感,很多学生做到后面思维跟不上,计算就很容易出错,对学习根本没有帮助。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活动过度
过多的活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首先在教学氛围上,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氛围的活跃,但是过度的活动会导致学生的懒散;其次在教学质量上,过度的活动也会耽误教学的进程,而且学生缺乏相应的练习,也不利于学习的提高。
比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一章中,有的教师就安排了多次活动,虽然表面上学生们都很兴奋,也增加了学生对圆柱等知识的理解,但是从作业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是太好。小学生的贪玩心理让他们只注重在对活动的兴奋中,多次的活动导致学生多次的兴奋,因此学生就不再关注实现原理、运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了。
二、“过度教学”的矫正措施(一)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针对文中所说的收放过度问题,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应该进行合理地把控,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收,真正做到收放自如。比如在讲解射线和直线的区别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有对射线和直线的直观概念,可以先以木棍和手电筒来进行演
示,这在教学上就是“收”
,通过对木棍的有限长度和对电筒光的无限长度来解释线段与射线之间的区别,而直线就是将线段两端都进行无限延伸。接着让同学们自己在演算纸上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体会他们之间的差别,这
就是“放”。从该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从线段的基础之上认识到了直线和射线,并认识到了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这种适当的收放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掌握。(二)精心安排各种练习
针对练习过度和练习单一的情况,也反映了在教学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较少地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对这方面缺乏改善的态度。教师在练习的方式上是可以多样化的,而这种多样化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采用卡片展示的方式进行练习,给每个学生分发不同的卡片,每一张卡片代表一个关卡,学生需要全部通过这些关卡才能完成任务,这就可以给课堂增添很多的
趣味性,利用闯关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除了书面练习外,教师利用学生口头答题的方式完成对课堂的练习。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每四五人分一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答辩。总之,练习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就看教师愿不愿意花时间去想去做。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开展中,适当的活动可以增添学习的乐趣和活跃学习的氛围,但要注意活动的度,过量的活动会导致松散的教学。在活动的安排上面,要安排到点子上面,活动对学生应该具备积极的意义性。在文中的例子《认识圆柱和圆锥》一章中,如何安排合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应该让学生们观察和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从观察中发现它们表面的特点,接着就是要留给学生们自由操作
的时间,每几个人分成一组进行观察讨论,紧接着就是结合书本上关于圆柱和圆锥的介绍,了解它们的区别和用法。利用学生们对模型的兴奋上,适时地向他们传输关于圆柱圆锥方面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则是让学生们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相关的计算,比如对圆柱圆锥的周长、面积以及体积方面的计算,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概念性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过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强行给学生增加负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快乐轻松的,不应该是怨声载道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高效有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轻装上阵,为了更好地明天而出发。
参考文献
[1]黄卫华.“适度教学”
:让小学课堂回归常态[J].上海教育科研,2016,(06):66-69+65.
[2]刘林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孙焱.小学数学的过度教学及矫正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0,(20):53-54.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两种说法不谋而合。作为小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是人的一生中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是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阵地,开展好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质人
才的重要途径。那如何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近年来,我校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乐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这项活动让学生们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对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乐中学——在自主探究中,播种学生创新的种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借助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小学科学课中也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张娟娟
(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山东  利津  257400)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那如何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间来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方式,仅仅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不够的,应当以自主探究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乐中学——在自主探究中,播种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思中做——在自主探究中,浇灌创新的苗子。三、疑中探——在自主探究中,绽放创新的花朵。四、放中收——在自主探究中,收获创新的果实。【关键词】自主探究;乐中学;思中做;疑中探;放中收;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171-02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