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负数的异同
一、中小学中不同的“认识负数”
1.中小学对“认识负数”一课的目标定位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9 册(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为“认识负数”,本单元一共进行三课时的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
(1).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及意义。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一单元《有理数的概念》,其中第一小节分为“比0 小的数”和“有理数”两课时。这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其主要目标是:
(1)经历具体的情境,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判断正数和负数,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逐步从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
观点:从以上两册教材对负数教学的定位中可以看出,知识的水平有所重叠,中学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基础水平定位偏低,但中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略高于小学,将负数作为有理数学习的切入口。
2.中小学教材中“认识负数”的不同编排方法
(1)知识点:负数的引入
小学教材:通过温度计等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负数的初步感知、负数的存在。
中学教材:第一句话:小学里,我们学过的数中,0 是最小的数。出示几幅情境图,引导学生,在读出温度、海拔、人口增长率的过程中,感知负数的存在。
观点:完全脱离了小学教材的基础,与小学教材基本重叠,小学在认识负数之后,学生也
在练习中逐步知道不只有负整数,还有负分数、负小数等。
(2)知识点: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小学教材:像+4,19,+8844 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 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中学教材:叙述方法与小学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正数、负数的举例上更加广泛地使用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同时增加了读法和写法的内容。
(3)知识点:正数、负数的练习
中小学教材不约而同地采用将正数和负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图中的做法,只是中学填写的数据更为广泛,并出现了“集合”这一概念。
(4)知识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小学教材:没有明显出现“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概念,只是通过生活场景中的盈亏和亏损、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表示方法感知到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并利用不同
方向,强化这种初步的感知。通过练习将这种感知利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出来。
中学教材:直接出现了“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举例直接说明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练习强化正数和负数概念。
观点:无论是五年级教材还是七年级教材,立足点都是当时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学习能力。五年级教材立足感知,七年级的叙述方法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但是七年级的许多练习题都是出现在五年级教材上的,七年级的练习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3.中小学对于“认识负数”的教学方法
小学:通常是两种引入方法:
(1)通过读取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如温度计中的负数、海拔中的负数)帮助学生感知负数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负数在表现支出、亏损等方面独到的作用,引用数学史的知识进行引入。教学中紧紧扣住生活场景,如,存折、收入支出表、温度计、公共汽车上车和下车的人数等场景,在引导学生使用负数的过程中感知负数的意义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中学:笔者专门研究了中学“认识负数”一课的引入,不外乎三种方法:
(1)小学的情景引入法。
(2)感知负数的应用,通过数学史引入。
(3)谈话、练习法引入,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在练习、回忆之中加深对负数的理解。
更多推荐
负数,学生,教材,正数,水平,中学,小学,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