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一、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快到几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
本小节学习秒的认识和应用,体会1分、1秒有多久,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总结。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不到几时”几种认识时刻的说法。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可能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初步培养观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钟表、家用小闹钟。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探究新知→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
课件出示: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引导学生明确是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时、分。
师:钟面上的这位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特征。(秒针又细又长,跑得最快)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播放课件)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教师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来验证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仔细听一听,钟表发出“嘀嗒”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点一下头)你感受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但用处却很大。你知道1秒能干些什么吗?飞机1秒约行250米,小汽车1秒约
行2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1秒钟可以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电脑1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所以同学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尽管它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3.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境图)
学生回答10秒。因为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谁能像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学生回答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然后学生相互问答,拿出钟表来考问同桌。
4.教学1分=60秒。
(1)师:“嘀嗒,嘀嗒”(课件演示)秒针又要走了。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的题是: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大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
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钟,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并汇报。(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1分等于60秒) 课件出示: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板书:1分=60秒或60秒=1分
(2)电子表上的1分钟:请看电子表是怎样计时的?
看来只要满60秒,时间就会增加1分钟。
5.体验1分的长短。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等于60秒,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1分钟有多长,当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请你从座位上轻轻地站起来。(课件出示钟面走1分钟,有秒针走动的声音)
师:1分钟能做些什么?
给1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做口算、写字、画画、拼图、转呼拉圈等。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巩固应用】
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
1分=60秒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小节重点是知道1时=60分以及有关时间的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题目。
【学情分析】
学习这部分知识,将为今后学习年、月、日打下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
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可借助情境图,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具体计算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反馈时,可以借助钟表的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活动,进一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拍的录像、钟表。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探究新知→知道1时=60分,掌握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
巩固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她要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我们美丽的故宫,你们想认识她吗?
(播放视频,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光明小学的学生,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一下,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探究新知】
1.时间的换算。
(1)导游:瞧,我已经游览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2)师:你们真聪明!下面我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教师纠正。
2.时间的计算。
(1)情境教学。
师: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
(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
②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
③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教学例2。
(出示教学例2情境图)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观看情境图上钟面显示,小明去上学离开家的时候是7:30,到达学校的时候是7:45,分钟走了几大格,前面学过一大格是多少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生:用了15分钟。
师:你是怎样算的?和同桌讲一讲。
(同桌交流算法)
(4)小结:可以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多少分。而且因为都是7时多,我们可以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巩固应用】
教材第5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2时=120分
7:30——7:45
离家到校
15分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材第9~10页例1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和提高。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时进位、退位等思想和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两年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的要求,今后要加强辅导。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探究新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巩固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进行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今天要去园博园参观啦!
老师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汇报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大屏幕出示)
(1)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更多推荐
学生,时间,情境,秒针,问题,计算,钟表,认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