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分析
作者:吴玲娟
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11期
作者:吴玲娟
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思维可视化是以具体的图示方式,把思维过程中的想法和构思绘制出来,进一
步拓展大脑思维而实现数学模型具体化。思维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利用思维可视化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把数学知识进一步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本文就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构建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掌握好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为日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年纪尚浅,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加上数学教学本身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比较大。思维可视化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加可视化和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并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一、结合数学教材,让思维打得开
数学知识中涵盖很多的数学运算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想要让思维可视化,必须先构建其真正的数学思维。教学素材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
置了多个学习环节。数学教师需要深挖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设计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利于发散思维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数学教师需要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一步步递进式带领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数学教师一般都是采取小数视为十进分数的思维方式进行传授。但是,这样的解释会被压缩与窄化,不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切换,让学生以多角度的方式进行思考和理解,增加学生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教师可以用文本“0.5元表示什么呢?”“0.5元与5角是什么关系呢?”“0.5m是多长呢?”等,调动学生多觉感官,给予小数0.5更多的思维空间。
更多推荐
数学,思维,学生,教学,可视化,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