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数轴”的策略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借助一些数学工具,比如数轴,百格图,方格纸等,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得知识。教师在课堂什么地方用,能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如何运用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等等,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研究。现将个人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使用“数轴”的策略整理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什么是数轴
小学数学中数轴有一般有三种形式:
1、数尺
画出了原点、长度单位,但没有直接画出正方向。(如一年级上册第40页《6和7的认识》)
2、数线
画出了长度单位、正方向,但没有画出原点。(如一年级上册第77页的第12题)
3、数轴
画出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长度单位称。(如六年级下册第7页做一做的第1题)
二、小学认数的范围
三、对一年级教材中的数轴进行整理与分析
1、运用数轴直观地表示整数
? “ 0 ”的认识:
继1~5的学习之后,认识“0”时,教材中出现了数尺,这是在前面用点子图讲数顺序的进一步提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认识到0是起点。这样的尺子,正是数轴的具象呈现。
6、7的认识:
数尺及珠子图,直观地说明5再增加1是6,6增加1是7,6比5大1,7比6大1。让学生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自然数的数序在悄然地走进学生们的心里。在此之后,8、9、10的认识,都出现了数尺:
2、运用数轴直观地表示数的顺序
? 10的认识练习:
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轴,它比写在直尺上的数更抽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序的理解。
?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
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后,形象表明了各数之间的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大小,还有巩固写数。
?100以内数的复习
本题的呈现方式和作用与20以内数的认识基本一致,不再赘述。
3、运用数轴直观地表示数的大小
? 11~20各数比大小:
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后,安排了一个例2,借助数轴,比较大小。怎么比?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14排在13的后面,所以14比13大,12排在13的前面,所以比12比13小。这样数形结合,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比出大小。
4、运用数轴直观地找规律
? 找规律练习:
此题直观地呈现了数列的排列规律,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但这里不需要学生掌握,只要学生能借助数轴直观地感受到两个数字之间间隔的变化规律,会正确地“接着画”出来即可。学生观察数轴,就能很快发现第一次跳2格,第二次跳3格,第三次跳4格,每次多跳一格。
5、运用数轴直观地估算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
估算是展现和提升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在练习中,请学生估一估,77接近70还是接近80,学生借助数轴,可以直观判断出77离70远,离80近,并结合数轴使学生明白“往大估”与“向右移”相联系,“往小估”与“向左移”相联系,“离远了”与“差得多”相联系,“离近了”与“差的少”相联系……数轴为学生多样化的估算策略提供了直观参照。
四、创造性的使用数轴
通过对教材中“数轴”的梳理,可以看出“数轴”对学生数感的建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恰当的内容,更充分地发挥数轴的价值,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创造条件。
1、利用数轴,找出数与数之间有几个整数
学生学习了《10的认识”》后,我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比6大比10小的数有几个?
学生解决这个些问题的本质就是比较数的大小,根据数据6和10在数轴上的位置,进而观察分析得出,比6大比10小的数有7、8、9,即3个数。类似的设计还可以出现在找两个小数之间的个数,两个分数之间的个数。在一次次的寻找和一次次的分析中数感得以建立,数轴为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建立数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更多推荐
数轴,学生,直观,数学,运用,认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