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算教学反思 篇1
新教材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出发点来说,编者希望把运算顺序结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很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应用题的训练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从教材出发找准题型的新点就很重要。教学中我始终把滑雪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逐步设计了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题的运算顺序和解决方法。本节课的新知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
了计算方法,我个人结合我们班的情况认为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计算方法上。从孩子们做题的情况看,顺序已经比较明确,粗心计算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痛。有的孩子宁愿绞尽脑汁的口算、心算,也决不拿起笔来列竖式计算,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上完本节课,我的最大感受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同怎样有效利用好40分钟,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课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是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运算教学反思 篇2
本单元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改变了以往单纯教授计算法则的现象,而是将四则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掌握其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这一新的理念:
1、将理解运算顺序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
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将例5扩展为四题,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运算教学反思 篇3
优点: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的双基,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步骤与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式时,通过追问每步算式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理解运算顺序,感受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正确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主要存在问题:
一、运算顺序错误。如果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很少有学生会错,但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在学了简便运算后,脱离运算顺序的规定和简算依据盲目凑整现象严重。如11+89×32=100×32等。
二、在脱式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丢掉小括号的现象。如520×(80-720÷9)=520×80-80等。
三、心算不过关,乘法口诀不熟导致计算错误多。学生计算技能差已成通病,且学生懒于摆竖式计算,往往多位数乘除多位数的也在口算,根本不在意结果的正确性。
对策: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解决的策略,师生一致认为在计算过程中要做到“一看(认真看题有没有抄错)、二想(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4-6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运算教学反思 篇4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
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如24-8×2=16×2=32。
②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小红身高124厘米,是小华身高的2倍,舅舅的身高是小华的3倍舅舅的身高是多少?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就出现了困难。
③有些学生对括号的作用理解不够,在计算完括号里的第一步就把括号丢了,如486-(107+54×3)=486-107+162
④少部分同学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如39+11=40。
⑤抄题时抄错数据的。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先估算。
二、做作业时认真看题: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数字、符号是否与课本上的一致,计算过程中数字、符号是否与上式一致。
三、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
四、根据估算的结果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运算教学反思 篇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是四则混合运算,即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以及
带小括号的运算。这部分内容是以前学习了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梳理。
教学时我采用了知识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主要收获:
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如:16×4+18 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 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三)能运用租船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选择最佳方案,最省钱。
1、阅读与理解:读懂要求,理解题意。
2、分析与解答:通过理解,假设使用一种方案,看其结果再进行调整。
3、回顾与反思:通过解答,选择最佳方案并作答。
二、教学中的问题: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更多推荐
学生,运算,计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