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摘要:教学难点是教学研究和突破的永恒主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利用直观演示法、联系生活法、温故知新法、数学游戏法和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对教学难点突破均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一、教学难点的含义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与学生总体实际水平前期基础有关,可以说因学生而异。同一个教学问题对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的梯度,分析这个梯度,能搭建合适的台阶,这就是教学艺术。攻克教学难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如一个5m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攀登,而泰山高1524m,一般的人都爬得上去,就是因为泰山开凿了一般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可见,循序渐进的
重要性。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无论教科书的编写,还是教师教学课件的制作,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教学难点的产生
现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学习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着同化和顺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进行建构的过程。
用认知发展理论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内容,能通过学生的思考加工整理,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对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样的学习内容就更容易理解。相反,新内容和信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势必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需要改造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种通过顺应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学习则比较困难。因为认知结构本身也有一种定式,这种定式的消极作用会阻碍认知的飞跃,从而造成学习新知识学习的困难,形成教学难点。因此,教学难点的产生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二是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三是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更多推荐

教学,学生,认知结构,数学,小学,已有,学习,认知